去年10月,阿里云與開源中國達成戰略合作,阿里云投放近百萬元軟件開發項目在開源中國眾包平臺。而在之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開源中國眾包平臺又成功接到了國內互聯網三巨頭BAT中的騰訊發包要求,這些事實說明了開源中國“眾包“模式在業界的認可度。 在眾包平臺硝煙四起的形勢下,開源中國的眾包平臺之所以能獨占鰲頭,與其自身獨有的優勢密不可分。
先天優勢為眾包平臺保駕護航 開源中國所依托的母公司恒拓開源深耕九年的軟件外包,擁有大量的軟件工程管理經驗。熟悉一個項目里面什么階段會出現什么問題,什么時候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知道如何去管理軟工程的項目。沒有深厚的技術積淀,這是其他小型創業公司很難去做的事情。 而開源中國上線的大型綜合性云開發平臺碼云,通過多次迭代更新成為中國廣大開發者最常用最信任的代碼托管平臺。在碼云平臺上,不僅累積60多萬開發者,更是承載著超過100萬個項目。 開源中國CEO馬越曾講過,“軟件眾包能落地實行,這不僅得益于開源中國數年來積累下來的200多萬程序員,更與開源中國研發的大型綜合性云開發平臺““碼云密不可分?!?在以共享經濟為主流的當下,識共享者為俊杰。開源中國深諳此理,平臺開放透明,將做好的軟件代碼放在云端,可以讓任何需要的人進行使用二次開發,使其價值發生裂變。軟件眾包也是一樣的道理,在開源中國眾包平臺,開發者可以在上面接受自己力所能及的“私活“,實現技術變現。同時,企業可以在技術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通過平臺與眾多開發者“面對面“洽談,以更合理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專業的服務完成產品開發。充分做到資源共享,經濟共享。
共享經濟更凸顯個人的價值 正如馬越說的“共享經濟讓每一個人在項目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開源技術和軟件眾包是共享經濟中一種特別的存在““在技術共享中,獲取價值實現價值。開源技術的開放性、參與性讓價值回歸程序員個人,借助云計算技術的“碼云“平臺,讓軟件眾包變得簡單、可行、 安全,越來越多的程序員們在“碼云“進行代碼托管等多種服務,在開源中國眾包平臺出售技術和服務,換來自由和價值?!?市場是檢驗技術的唯一標準。軟件眾包模式讓程序員擺脫制式思維,做開源軟件,用做產品的角度去做事,這樣做出來的軟件才更有市場。如此說來,軟件眾包也將成為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市場水平的新手段。 馬越對于軟件眾包服務平臺有更長遠的規劃: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第一的B2D(企業對開發者)軟件開發服務及交易平臺,在開源中國眾包,我們為每一個擁有技術的程序員提供技術變現的一整套服務。
«
新一代Windows系統曝光:全局標簽化
|
音樂+社交 網易云音樂的春天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