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點評的上市時間表可能已經接近了。推論的依據在于,美團點評正開始著手做營收和財務數據,而需要拿出一份好看的報表的最大壓力,通常來自上市和投資人。 從這個國慶節開始,美團點評已經悄悄的改變了公司策略,從追求規模開始轉為追求盈利,這意味商戶的日子要更難過了,份子錢勢必要增加。這其實不太符合正常的邏輯,畢竟現在格局還沒最終確定,三家的戰火也還遠遠沒熄滅。 團購的最后紅利? 國慶節前一天,美團員工收到了一份來自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的內部郵件。主要內容是,公司將開始追求盈利性增長,因此未來銷售團隊將不再以交易額作為衡量指標,而是以營收作為業績,并以此進行了到店餐飲的組織架構調整。 雖然沒有聲張,但這對美團點評來說,應該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到店業務是美團發跡的原生業務,也是支撐美團T字戰略得以實施的核心業務。因此,這個改變,其實事關美團根基。 此前曾有投資人爆料,稱美團點評此前的融資中,簽署了對賭協議,承諾在三年內IPO。而此番美團點評進行策略調整,在江山未穩的情況下就開始追求盈利,很可能也是出于上市的考慮和壓力。 這個轉變,受到影響最大的,是美團點評的商戶們,他們是最終買單的人。 王慧文郵件里的意思非常明確,接下來美團點評不再追求規模和交易額,只看重營收這個硬指標。這意味著,商戶的新增量和保有規模都將不再是美團點評的首要考慮,第一要務是在現有商戶的身上拿到最多的利益,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提高傭金比例,讓商戶交更多的份子錢。但這個過程中,勢必會造成商戶的流失。 聽上去有點急功近利。但對美團點評來說,這可能是收割團購紅利的最后機會。很早之前,當時還是大眾點評CEO的張濤就說了,團購已死。 團購模式是國內O2O的鼻祖,也集中體現了O2O可能存在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團購只是單純給商戶導流,本質上沒有提升產業效率,也沒有給商戶任何形式的輸血。線上線下實際上是隔離的,用戶依然掌握在團購網站手中,商戶只是花錢買流量而已。 事實上,從今年開始,美團點評已經開始了“抽血“嘗試,將原來6%左右的傭金抽成提高到10%以上,部分商家還被要求交“上架費“、“推廣費“等雜費,甚至引發了數次激烈的商戶抗議。 如今,美團點評要正式的進入抽血模式了。 “下半場“的真相 王慧文郵件中的第一句話,出自王興今年的一次內部講話。這也是他今年反復提到的一個詞,下半場。互聯網的下半場,美團的下半場。 聰慧如王興,必然早就意識到了團購模式不久矣。他在尋求破局之道。 他給“下半場“的大概定義是,告別人口紅利,告別簡單的導流,去深入線下服務商戶,用互聯網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美團點評近期對商戶的宣傳,也是通過支付做會員的思路,9月剛收購了支付公司錢袋寶,拿了支付牌照。 有趣的是,有一次大家討論到這個問題,一位媒體同行卻冷冷的丟了一句,這個思路并不新鮮啊,這不是一年前口碑提的么? 眾人瞬間凝噎。但細想之下,確實是這個感覺。 2015年6月,口碑復出,直奔美團點評最薄弱的環節而去。一上線就聲稱去團購化運作,定位于服務商戶,并提出了“支付即會員“的策略,以支付作為連接,幫助商戶建立自己的會員系統和營銷模式。 這恰恰是傳統團購模式的最大問題。在團購流程中,基本的路徑就是線上給線下導流,線下支付傭金,雙方的交集只集中在“帶客“這一個環節。美團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賣流量拿傭金,核心放在人海戰術和地推鐵軍上。 這個過程中,幾乎不涉及商戶服務。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過去,80、90后成長為消費主力,簡單的低價已經很難吸引他們,這意味著團購模式的失寵。對商戶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由于無法和客戶建立直接聯系,每次團購都是一次性的生意,客來客走,他們甚至無法統計自己的存量客戶。 此時商戶的痛點,已經從新客導流,轉變為客戶管理。口碑迅速地擊中了這個痛點,這大概也是口碑交易量能夠迅速增長的原因,今年6月,口碑宣布日交易筆數達到1121萬筆,成為第一大O2O平臺。 此時王興的跟隨,也算是聰明的策略,畢竟識時務者才是俊杰。現在的問題是,一邊提傭,一邊喊著服務商戶,不知道商戶們心中作何感想,又會不會買賬?
«
蘋果公司設計多套方案爭奪東芝芯片業務
|
上班族增加收入?極光金融、拍拍貸、陸金所、人人貸、民貸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