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會讓人感覺看著很舒服,好的文章不只是需要好思路、好文筆,更需要一種能跟讀者彼此關照的氣息。所以呢,懂事的作者都知道啥時候犯賤,啥時候裝“,但是呢有時候有些話啥時候也不能說。 察言觀色 行文詭辯 語言的藝術 往往在沒有說出口的那部分里 回旋踢、過肩摔 各有各的絕活兒 對于想在運營、銷售領域迅速成長的小伙伴來說,"話術"這門課是必需要拿高分的,一字萬金,決勝千里,都是分分鐘會發生的事。 這倆字兒看起來有點高冷和神秘,其實就是說話的藝術,溝通的技巧。這門課可相當古老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話術的歷史,歷朝歷代的人尖,都是開口吐蓮花、下筆摧風雷的““老油條。 發聲還是沉默,寫字還是留白,都是語言的藝術。標題、摘要、引導語,甚至轉發時的附加評論、推薦,從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建設來說,我們想要10W+必須得學會好好地在文字里跟讀者對話。 不吐兩口老血,怎么寫出爆款文 有必要說得這么嚴重嗎?【一級標題】 可能有人會覺得,白屏黑字兒的,主謂賓定狀補已經完成了一整套廣播體操,還不夠嗎? 非常地不夠啊親。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比安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式:人類全部的信息表達=7%語言+38%聲音+55%身體語言。這大概也是很多人詛咒微信長語音應該原地爆炸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工作上的事,大家更愿意看到經過組織和提煉、表義明確的文字信息。 其實,把語言轉化為文字,在信息傳達方面的改善也十分有限,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體驗,在網絡上跟朋友聊天,如果不加表情符號,對方常常誤會你的意思,甚至還會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朋友之間還好說,比較了解彼此的說話習慣,若是同事之間,搞不好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你懂的,那個戴墨鏡的小黃腦袋代替了千言萬語 當面100%能說清楚的事,甚至一個眼神就搞定的事,在"雙盲"的網絡世界里,就只剩下7%的機會了。所以,寫字這碼事,你真的很有信心么? 再加上現在都強調碎片化閱讀,碼字的運營君壓力就更大了。假設讀者只給我們五分鐘的時間,我們得在3000字的限制內(普通人5分鐘閱讀輕松文字內容的一般速度)完成漂亮的起承轉合: 標題要漂亮,不然讀者根本不會打開文章; 第一段要漂亮,不然就是在浪費讀者的耐心; 小標題要漂亮,不然讀者覺得你沒條理; 配圖要漂亮,不然讀者覺得你木有情趣; 第二段要漂亮,第三段要漂亮““ 不然讀者會說:你這個騙子,我把眼鏡都摘了你給我看這個?! 所以,我再問一遍,寫字這碼事,你真的很有信心么? 【請記住這句話,后面還有發揮哦?!?這些是禁語,你曾用過嗎?【一級標題】 "禁語"的說道特別多,簡直可以單獨開課,今天只說些主要的。不管是媒體還是行政部門發個通知,只要是對公眾輸出內容,就一定是有禁語的,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1、小心粗口 對于新聞媒體來說,這方面的規定很嚴格,為了避免出現誤會,連方言土語都要求慎用。粗口不但會影響對事實進行客觀冷靜地描述,更會給媒體對大眾語匯的引導作用、自身的形象保持帶來負面評價。不過呢,對于一些以輸出觀點和評論的新媒體來說,這個事不能一概而論。 新媒體有屬于自己的語言特點,在使用一些"不正經"詞匯時主要是情緒和修辭的需要,渴望突破所謂權威、規范對思想的束縛。這方面咪蒙已經專文闡述過,但是也正如咪蒙所說,"臟話要用在刀刃上",為了粗而粗,拿粗口當性格就很幼稚了。 2、變態的優越感 運營君曾經在一個小有名氣的民生新聞節目打工,給主持人寫寫串聯詞,在宣傳熱線電話的時候通常會說"如果您有什么不明白的,請撥打XXXXXXXX,我們隨時為您排憂解難““",很快,領導就要求把"明白"改成"清楚",極力去除可能讓觀眾以為我們有優越感的說法。 現在好多發干貨的平臺似乎自來就帶著一股"要上天"的勁兒,"這時候你應該這么這么做","那種情況下你就不能再怎樣怎樣了",什么事都是"我"教給"你"的,錯都是"你"犯的,幸好"你"碰上"我",及時拿到秘笈,被"我"拯救了。運營君真心不太理解,就是行業權威啊、巨頭啊說起業務來都是客客氣氣的,你說說這些小蝦米嘚瑟啥? 帶有小自戀的修辭沒啥問題,真當自己是顆蔥就只能辣眼睛了,尤其是那些抄來抄去的文章。我們會在說起方法論時用"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不妨借鑒一下某某的經驗",少用指向性、針對性特別強的"你"、"我",多用"我們"、"大家",在說假設或反面意思的案例時,多用"有些人可能認為",而不是"你可能認為"。 我的肢體語言已經說得很明白啦! 3、帶有挑釁、攻擊性的語言 請回看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我再問一遍,寫字這碼事,你真的很有信心么?"還記得你讀到這句話時的感受么?其實,這就是帶有一定攻擊性的語言,一問再問的句式,潛臺詞里有對讀者壓迫、否定、輕視的態度。當然了,運營君是故意寫下這句話的,而且對攻擊火力已經有所控制,如果是一連串的"我再問一遍““",運營君會被寄刀片吧? 反問、質疑這樣的態度,不適合用在跟讀者交流的語境里,容易制造緊張、對立的氣氛,讓讀者的關注點跑偏。另外,這一點跟前邊說的"變態的優越感"那一點有些關聯,這種攻擊與挑釁往往也體現了作者認為自己強于讀者的心態。 4、術語有時也要禁 這個事兒可能有人會不理解,像那些帶有行業屬性的平臺,使用術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術語可以更高效地傳達信息,一定程度地體現文章的權威感。這不是好事嗎?為什么也會有"禁用"的時候呢?這一點主要是提醒小伙伴們注意術語使用的環境和程度。 不是所有的大寫字母組合都是術語縮寫,呵呵 有一次,運營君去一個有點小貴的飯店,上菜的時候服務員特別有禮貌地說"不好意思,您點的XX菜沽清了",雖然可以通過服務員另外那93%的信息傳達方式明白是啥意思,運營君對這樣的服務員還是有些不滿。一般來說,這樣的餐飲業術語是不會對服務對象使用的。如果A明知道B可能會聽不懂某個術語還非要說,你說A是個什么心態?至少這種行為是不禮貌的,就好像故意用中西混雜的方式說話一樣。 就是說,術語得是大家在一個"頻道"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還要注意的是術語使用的程度,盡量少用業務覆蓋人群過窄的術語,多用趨于行業里常識性認知的術語。比如,我們常說UGC、APP、UV,從事運營的小伙伴都懂,可是運營君說我們隔壁部門是做APD的,有幾個懂呢?再比如,開篇運營君跟大家說"主謂賓定狀補",這屬于語言學里常識性的專有名詞,如果運營君跟大家說"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是典型的定語后置句式,是不是又有人想給運營君寄刀片? What~~~can I~~~do~~~for you~~ 當然,再完善的規則也會有很多特例,創作往往要突破很多限制,如果一定要使用"禁語",就要特別注意使用的方法,前后語境一定要配合好,讓我們所表達的信息有比較固定、明確的指向,不要讓讀者看到歧義,增加閱讀的負擔,對文章和作者產生抵觸情緒。 常見的書面話術【一級標題】 1、拆解長難句 長難句就是那種結構套層、修飾繁復的句子,這樣的句子通??梢哉故咀髡邇炐愕奈淖竹{馭能力,在文學風格上炫出特色,在具有一定專業性的文章里,長難句從某種程度可以讓語義更嚴謹,可是,長難句給讀者帶來的閱讀體驗真心不好。 比如N年前特別"特別"的一部電視劇《大明宮詞》,隨便摘一句感受一下: 賀蘭氏對于我代表著尚顯生疏的整個女性世界全部誘人的內涵““她運用處于青春期的乖巧而輕浮的智慧締造了這一場景,指望自己聲勢浩大的愛情能像鏡中折射的那樣從四面八方打擊這個氣弱體虛的中年男人疲憊的心靈““ 一不小心還以為這是什么歐洲古典文學的中譯版本,花團錦簇的形式感絕對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但隨即而來的就是閱讀上的疲憊感、挫折感,尤其在手機上看這個,可能兩三行沒一個標點,累啊。 用今天的網絡語言來形容,這戲實在是逼格太高 不過文藝作品本來就是輸出作者"風采"的,作者只需考慮藝術表達層面的事情,沒有責任和義務去顧及讀者的行為和感受,但是行業性文章是帶有一定的服務性的,不得不考慮讀者的閱讀感受,以信息能有效傳達為溝通的基本前提。 比如下面這句話: 距離張小龍的那場首次公開演講已經有九個月了,而在那場演講中備受關注的「應用號」在千呼萬喚中終于以「小程序」的名字正式對外小范圍公測““ 如果按照拆解的方法表達可以是這樣: 九個月前,張小龍首次發表公開演講,提出了"應用號"的概念,備受業界關注。如今,這個概念終于變為現實,微信推出了"小程序"功能,正式啟動小范圍公測。 相信也有人認為拆解后的情況并沒有更好,因為這段話的內容并不涉及太多專業性的東西,如果長難句里連續出現專業詞匯,大家再感受一下: 加入社交化的應用商店的分發能力和觸達你用戶的能力比一般的渠道更強,這一點在移動應用大爆炸、分發成本日益增高的當下對開發者有著尤其重要的意義。 說實話,運營君總有一種"哪里不對"的感覺,如果拆解一下會不會好些呢? 移動應用發展迅速,分發成本日益增高,一些加入社交化應用的商店受到關注,它的分發能力、觸達用戶能力比一般渠道更強。 我不要看這個 拆解長難句,盡量使用簡潔、明晰的句子,正確規范地使用標點,便于讀者迅速理解。不然的話,寫的人也累,讀的人也累,整出這樣的文章圖個啥呢? 或許有人會擔心,這樣寫會不會顯得文章太干巴?缺少趣味性?(就是沒逼格了呀)這就得看各位小伙伴的功力了,在種種限制之下,還能有所發揮,那才叫本事呀。 2、靈活使用敬語體系 ??错n劇的小伙伴一定知道韓國人很重視敬語、反語的使用,還會感慨人家對傳統的保留值得學習。其實咱們國家的敬語體系也一直存在,可能因為這個體系比較復雜(還記得漢語有多少個詞可以表達"我"的意思咩?),網絡語言又對其進行了異化,大家有點用亂套了。 敬語體系不單是指"請"、"您"、"拜托"、"惠存"、 "雅鑒"之類的直接表示尊敬的詞,還包括謙詞甚至賤稱,像"小的"、"小生"是謙詞,有的公眾號賤賤地自稱"XX狗",這就是賤稱了。只要是在對話中能體現出說話者對對方的禮讓、恭敬、抬舉的語言,都可以歸到這個敬語體系里。 敬語體系本來是個幫助人們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存在,如果在寫文章的時候靈活使用,往往會表達出特別的意思,比如,"您這種自相矛盾的方法論真是很難實現呀",是一種反語修辭,絲毫沒有尊敬的意思。再如,"這磨人的小妖精"跟"那個不得好死的小妖精"就不是一路妖精,賤稱也可以用在正反兩面的人設上。 賤稱這幾年在網絡上很流行,一些運營者覺得用賤稱可以跟用戶拉近關系,顯得親近,但是有些情況還是需要斟酌的。比如我們可以說自己是運營狗,這是一種自嘲、搞笑,但是文章里要是出現"你們這些運營狗"、"他們那些運營狗",味道就變了。再比如,我們在表達沮喪與挫敗感時,可以說"我就是個LOW B",但是不能對著讀者說"你們這幫LOW B",哪怕是在搞笑的情況下。咱們熟歸熟,但是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地親嘴,就不合適了呢。 3、注意"反對"的方式 現在,人們獲取資訊的途徑太多了,對于大多數資源有限、實力有限的公眾號來說,賣點并不是輸出新鮮的信息,而是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廣博的見識去輸出一些讓人信服、帶有啟發意義的觀點。 來!接受我的啟發! 這就難免要談及時弊,常常與其他人的觀點交鋒,甚至開撕。對于思維越來越多樣化的讀者來說,提出"反對的聲音"是存在一定流失粉絲的風險的,為了盡量降底這個風險,我們就得好好思考"反對"的話術。 通常來說,行業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公眾賬號在發表這類文章時,不宜直接"炮轟",不要做"犯眾怒"的事,尤其是觀點方面的探討,最好是在肯定或接受對方的部分觀點之后,再進行新觀點的闡述和發揮。 嗯,我不同意。你有意見嗎? 4、留有余地 前輩們總是提醒我們:"說話不要太絕對"。這世界風云變幻,總有一些反常識的事件完成了開宗立派的任務,對于提供行業性內容的媒體平臺來說,不管是方法論還是案例分析,對于復雜的運營活動來說,很難概括所有變數。 就說我們這篇文章吧,之前談到了"禁語",談到了"長難句"和"敬語體系",一提到具體的使用規則時,都會加上"在““情況下"、"一般來說"、"最好"、"盡量",而不會說一定不可以這樣做,一定要用那樣的語言。 絕對化意味著武斷、輕率,會降低技術文章的權威性,容易遭到反駁,進而失去用戶或讀者的信任與認同。 就是這樣玉樹臨風氣質美 我們常常通過一個人的談吐去判斷他的性格、人品、學識,一個公眾號有良好的話術不僅可以輸出好文章,還可以樹立自身形象,吸引優質用戶,建立與用戶的良好關系。溝通的技巧實際上是對話雙方對彼此心理的一種把握,像文章開頭說的,好的文章會讓人看著"舒服",即便讀者不同意你的觀點,也會因為這個"舒服"認為文章是言之有物的、是有價值的。
«
多人同時用網卡頓?湖南電信寬帶“多通道”來解決
|
上市企業涉“直播”資產眾生相:冷暖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