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跨境電商都是電商行業里極其特殊的一個細分垂直領域。相比其他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的電商領域,跨境電商的發展軌跡就像是在玩過山車““時而一飛沖天,時而跌入低谷。而在發展的過程中,跨境電商也在不斷轉變自身形態。從最具雄心勃勃的自有商品電商平臺,到現在迷茫彷徨,跨境電商的內心可謂五味雜陳。 近段時間以來的新政讓一些依靠保稅倉起家的跨境電商平臺遭受重擊。這種依靠補貼、“特惠通關“等地區性扶+持政策維生的平臺,不得不面臨急迫轉型,紛紛將目光聚焦在更為省事、受到政策較小影響的海外直購上。這種經營模式,讓跨界電商徹底淪為了發布信息的“中介平臺“““ 自家商店:跨境電商初期玩轉保稅備貨 在跨境電商發展初期,其實與其他傳統電商區別不大。與京東、聚美優品、亞馬遜等類似,把自身打造成一個商店,通過保稅備貨的方式將商品擺上自家貨架,消費者可隨意挑選。而這種健康的模式,也保證了跨境電商在發展初期呈現爆發態勢,迅速成為當紅炸子雞。 由此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融資事件不斷。彼時,跨境電商的目標是成為阿里、京東那樣的電商巨頭,徹底從電商行業分一杯羹。并帶動與保稅備貨相關行業的快速增長。比如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區、國際陸港、出口加工區等能夠保稅備貨的地點成為政府競相批準、開發的地點。 可以說,保稅備貨看似簡單,但其實是跨境電商的命脈。只有自家平臺上有充足貨源,才能壓低成本,盡可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資金迅速流轉,最終實現健康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保稅備貨讓跨境電商活得更有尊嚴,也更有話語權,能將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即使有競爭,考驗的也只是跨境電商平臺之間運營優良度的高低。 淪為中介:政策讓紅利迅速終結 但很快,跨境電商就全線潰敗。并不是跨境電商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是政策風向的改變,讓跨境電商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今年4月7日,由財政部、海關總署和國稅總局等十一個政府部門聯合發布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產品清單》正式公布,其要求跨境電商玩家將數以百萬計的SKU收攏到一份包括1142個8位稅號商品的清單內。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導致95%以上的保稅備貨商品無法進口。盡管這份清單被延遲到一年后執行,但已經讓跨境電商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并反應在多個方面。 首先是訂單下滑嚴重,有數據顯示主流跨境電商訂單量預計環比下滑50%。正正電商方面也透露,原來差不多每個月有100多票貨入倉,新政后入倉數量不到5票,每天訂單量也從過去的超一萬單變為幾千單。訂單的減少,直接讓跨境電商的收入、利潤受到極大壓縮。 而投資者的態度也開始變得“曖昧“起來,原本圍繞在跨境電商身旁的投資者已經開始遠離,持觀望態度,畢竟投資者也不清楚未來的政策會有怎樣的變化。但正處于發展態勢的跨境電商此時正需要投資者在資金上的支持,一旦投資者按兵不動,跨境電商的資金鏈就有可能斷裂,到時候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此外,跨境電商最為倚重的商品之一進口奶粉日前也遭受到政策上的重創。《嬰幼兒配方乳品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已于201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進口奶粉需額外提交包括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發布的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的證明材料等3份證明材料,才能獲得中國的配方注冊資格。 但是進口奶粉品牌目前在華登記備案的有300多個,通過跨境電商渠道進入中國的品牌超過1000個。這意味著進口奶粉品牌預計會銳減70%-80%,跨境電商將被斬斷最有力的大手。 為了應對政策的變化,并讓投資者重拾信心,跨境電商只能無奈拋棄保稅備貨模式,開始重點發力海外直郵模式。雖然不能再擁有自家商品貨架,但海外直郵也免除了對對海外產品品類的限制,可以自由的選擇入境商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直郵的成本比較高,無論是包裝、填充物,還是人工費、轉運、清關報關費用也較高,難以支撐跨境電商走下去。更讓跨界電商無奈的是,依靠海外直郵模式雖然還能勉強支撐,但卻淪為了中介,健康的商業模式被徹底擊碎,未來前景難明。 長路漫漫跨境電商最需要的是耐心 無論是左右跨境電商發展軌跡最有力的大手,就是政策。政策稍有風吹草動,對于跨境電商而言就能引起一場大風暴。對政策如此之敏感,也讓跨境電商的未來更加撲朔迷離。雖然以天貓、京東等為首的巨頭還在跨境電商加大投入的深度和廣度,跨境電商物流園/倉庫等也在不斷建設,但中小跨境電商平臺的萎靡,還是讓這一行業遭受重創。 跨境電商在近年來過山車般的經歷,其實也是一種磨礪。在經過大起大落之后,跨境電商才能真正總結出適者生存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對商品品種的渴求還是會推動跨境電商一步步向前發展。只要耐心走下去,跨境電商總會有成功的那天。 希望到時候,能生存下來的跨境電商不只是那些巨頭吧。否則,就太沒意思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發現官方微信公眾號:kejxfx
«
互聯網教育公司不賺錢的最大原因是獲客成本高
|
如果專車市場沒有易到的死磕,僅剩滴滴的兼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