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圖正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下一幕,扮演多種角色,當下其立足的基礎依舊是為用戶出行提供指導服務。而放眼未來,地圖正成為未來互聯網世界提供堅實底圖。 金九銀十,隨著中秋小長假與國慶假期的接踵而至,國內市場迎來了全民出行的高峰期。而作為便民出行必備工具的手機地圖,廠商間相互競爭更是如火如荼。 順著國慶往前倒推,一個月內高德地圖百度地圖來來回回好幾個回合: 9月1日,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地圖展示了依托百度大腦的百度地圖在大數據刻畫現實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用戶出行決策方面的能力。 9月19日,高德地圖也舉辦發布會,發布了高德地圖AI引擎。高德地圖AI引擎的發布將推動高德“一個高德 一云多屏“戰略落地,助力其完成“一個高德,兩個中心“的布局。 9月21日,百度地圖在有著“人間秘境“之稱的香格里拉舉辦采集體驗活動,展示其數據采集能力。9月27日百度地圖聯合人民網發布國慶出行預測報告。 9月28日,高德地圖在交管局指導下、聯合新浪微博召開“2016互聯網+ 交通出行服務論壇“,并現場發布國慶出行預測報告,現場一同發布的還有首個互聯網+交通指數報告;同日,百度地圖更新代言人,邀請當紅小生楊洋代言。 這一對互聯網CP你來我往刷屏朋友圈,以大數據為基礎的AI(人工智能)被多次提及,或許AI(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地圖斗法的下一站的關鍵法寶,那么這兩大地圖廠商在你我爭奪之中,他們的差異又在哪里,地圖帶來的想想力又有那些?自然也成為了吃瓜群主們關注重點。
人工智能成為地圖角力場但著力點不同 可以看出,在這場雙雄角逐中,百度和高德都將地圖人工智能化作為了重要著力點。但從兩家產品人工智能化的技術路徑來看,似乎都是以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作為技術基礎。那么技術實現趨同性的二者,在實際上究竟是如出一轍還是各有千秋?也被很多人所討論關注。 個人認為,二者雖然在地圖人工智能化的技術實現上,都是以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為基礎,具備技術趨同性,但是二者之間依舊有著諸多差異性所在。諸如在平臺互通性、數據來源性、數據積累性等方面,二者都存在相對差異。 在平臺互通性上,高德著重于地圖全境能力建設,力圖打造地圖在手機、車機、智能手表、智能自行車等一系列智能硬件設備的跨終端能力,在萬物互聯時代為用戶實現一致性的使用體驗,而百度則更希望地圖能夠成為旗下O2O生態體系的服務導流器、放飛無人駕駛的夢想。 在數據來源上,高德地圖的數據來源于阿里巴巴集團、高德自身、開放平臺和第三方應用聯合組成;基于阿里電子商務的平臺屬性,多為商業性數據,而百度則在搜索優勢上獨占鰲頭,其數據更多的具備搜索屬性,高德數據更全面更有價值;而在數據的積累上,二者亦是稍有差異。 高德在數據積累上其擁有十四年的專業積累,其數據通過自有數據基地進行自行采集;而百度在此前則是與四維圖新合作,到今年開始改變策略,與長安戰略合作進行地圖數據自采,其引以為傲的自動化生產能力及平臺創新管理能力使百度地圖數據處理效率得到提升。
人工智能助力地圖從工具升級為平臺基礎設施 無論是高德還是百度,發力地圖人工智能,其原因都在于地圖作用的進化,想象空間的延伸。可以說,地圖的上半場,只是一個簡單的出行導航工具型應用,而在下半場,地圖在基礎的導航工具屬性之外,其還是平臺型基礎設施和未來底層驅動,其帶來的想象空間正越來越大。 作為擁有大量真實位置信息的高頻應用,手機地圖不應僅限于作為一款簡單的工具型應用,而是應該作為一種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真實可靠,目前高德和百度都做出了開放地圖API,SDK,賦力開發者以進一步服務各大移動應用。以高德為例,在今年7月,高德地圖就召開了戰略發布會,對外公布了高德開放平臺的AMAP Inside戰略,將高德地圖專業的定位、地圖、導航等位置能力和LBS服務開放出來,提供API,SDK供開發者和行業合作伙伴們使用。諸如在此前與華為的合作中,二者的合作甚至是深入到了芯片級別。 而這種更為深入的合作,在給用戶帶來更好導航體驗的同時也將進一步的夯實高德地圖作為出行基礎設施地位。然而,當下的融合也僅僅是開始, 隨著各行業在當下的打破邊界,深入發展協作。
1.立足導航本質:地圖應用需要多好快省 無論地圖的想象空間如何巨大,但其立足的基礎依舊是為用戶出行提供指導服務。其競爭力的核心,依舊是在于基礎功能的完善。從本質上而言基本可以概括為:多快好省。 所謂多,指的是數據的豐富性以及其能夠提供給用戶路徑可選擇的多樣性,其支撐點在于數據的富集程度;所謂好,指的是導航質量高,不亂帶,其與前者可謂是因果相連,沒有富集準確的數據支撐,自然難以談得上好了。而所謂快,指的是:對用戶需求響應快,定位快;而所謂省,則是能讓用戶省心省力省流量。其核心在于:體驗時代,用戶的耐心將會越來越少,一款導航產品,能否快速的響應用戶需求,快速做出定位指引,是用戶能否讓他常駐在手機屏幕上的關鍵。 要達到多快好省,其背后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數據更新供給,算法的不斷優化。但從現實來說,傳統的數據采集、處理,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數據快速更新的需要,地圖數據供給正在面臨供需不平衡的瓶頸。 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則帶來了解決契機,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從采集到轉換都打破了傳統的人工模式,大幅提升數據生產效率。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采集設備就可以自動識別道路特征、提取建筑輪廓并繪制形狀、識別道路圖形標牌、電子眼、警示牌;而再配合大數據,則可從其中自動挖掘出過期或新增的POI以及道路變化,讓物理世界的變化更快速地映射到互聯網世界。諸如在數據的更新能力上,高德地圖在此前采訪中就透露,高德地圖的數據更新能力已經從此前的三個月更新一次數據達到了現在的每天更新,每時每刻實時更新的能力。 有意思的一點是:國慶前夕,高德和百度分別利用交通大數據發布了國慶出行預測報告,預測國慶客流高峰區域。但事后有知乎網友發現,在這兩份經由人工智能的預測報告中在準確性上展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
2.放眼未來,地圖正成為未來互聯網世界提供堅實底圖 今年,《pokemon go》成為現象級游戲,一經發布便引發全球玩家的瘋狂追逐,這款增強現實游戲,能夠大火的原因,除開擁有超級IP元素和社交驅動,還與其新穎的AR+LBS相結合的方式著莫大關系。 這款游戲的大火,不僅讓AR(增強現實)市場迎來了關注度的春天,也讓地圖在導航、引流外具備了新的暢想空間。有《pokemon go》的成功在前,未來更多基于位置融合位置的增強現實的應用暢想可能會如雨后春筍。 互聯網正在從一個行業變成產業,正在跟所有的垂直行業交集、融合、共生、進化。在接下去的10年,不論是無人駕駛、無人機、城市交通、智能物流,位置和地圖都將是重要的服務基礎,成為未來互聯網的水和電。而對于當下大熱的無人駕駛而言,地圖的重要性更是無需贅言。 無人駕駛要真正成為現實,高精地圖的底層支撐將不可或缺。當下,高德、百度在這方面擁有先天優勢。諸如在今年在5月高德舉行媒體開放日活動中就首次對外展示了其面向自動駕駛環境的高精度地圖技術,而在去年12月,百度也對外宣布依托其高精度地圖,實現了百度無人駕駛車在國內城市、環路以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 寫在最后: 通過對地圖價值的縱深挖掘,其從基礎導航工具演變為服務聚合平臺、增強現實游戲、無人汽車落地關鍵因素基礎設施。我們看到,地圖正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下一幕,扮演多種角色,而在未來,其還能迸發出怎樣的活力,扮演何種角色,窮極想象可能也也難一一道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地圖將會是未來互聯網世界的底層驅動器。 【作者介紹:鄰章;微信號:ZLxgic,微信公眾號:kejilinzhang】
«
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人工智能的存在是服務人類
|
點融網與夸客金融可能要在一起了 互金“合并潮”將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