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經在校園分期業務上爭得你死我活的平臺,現在則將戰火引向到了其他消費金融領域。然而,消費信貸市場的飽和度非常之高,轉型能否完成自救尚不得而知。 【鈦媒體綜合】在監管層掀起對校園貸市場整頓后,各家校園貸平臺也開始紛紛轉型。 10月12日晚間網貸平臺我來貸近日發布了《關于我來貸關閉校園市場的通知及感謝信》(以下簡稱為《通知》)《通知》稱,我來貸于2016年10月12日零點正式關閉學生申請貸款地通道,并于10月16日正式關閉已授信用戶地提款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我來貸(WeLab)于2013年在中國香港創立,并于2014年進入大陸市場。是一家外資主權基金和國資共同投資互聯網金融公司,主打小額借貸。今年1月20日,我來貸宣布完成10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 我來貸表示,平臺早在去年6月就開始轉型,現在大部分業務都是面向工薪階層。截至9月下旬,學生市場所占平臺業務量已不到13%。我來貸未來將會專注做工薪市場。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多家校園貸平臺宣布退出或者縮減校園貸業務。 今年9月,校園貸趣分期宣布已暫停校園地推業務,將隨著當前校園用戶的畢業更替徹底退出校園分期市場。在趣分期宣布退出校園貸市場后,麥子金服旗下的名校貸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他們并沒有打算暫停校園貸業務,但是會進行品牌升級。 此前,也有兩家平臺宣布退出或者縮減校園貸業務。8月中旬,優分期宣布進軍非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分期樂也宣布不限于校園開展業務,將服務對象拓展至白領人群。 從最初的“惡意注冊“、“高額罰息“到后面的“暴力催收“、“裸條借貸“,極端事件頻發,校園貸自然而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最終的結果便是引來監管層面出手整治,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相關政策不斷,使得校園貸平臺的日子并不好過。 名校貸CEO曾慶輝表示,目前校園貸市場魚龍混雜,再加上資本大量入場后造成很多學生過度借貸,因此這一市場需要冷卻。并稱目前名校貸沒有停止校園業務,但未來會逐步降低校園內群體的比例,更多地服務白領人群。“如果監管層有要求,甚至會停止校園貸業務“。 4月,教育部聯合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8月,銀監會發文強調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要求對校園貸進行整治。 上述規定和辦法發布至今,校園貸極端事件仍時有發生。對此,新華社近日發文,稱校園貸之亂已經不是要求“公示相關利率收費“、“加強貸款資格審查“就夠的。解決亂象,不僅要針對現有的相關辦法和亂象,出臺更加具體的、操作性更強的配套細則,還要嚴格執行,讓舉措辦法落實到位,防止管理規定淪為“一紙空文“。 除此之外,地方上的自律性法規也相繼頒布。 8月5日,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牽頭發起成立“上海校園貸綠色聯盟“,并提出“五要五不“規則;8月21日,重慶市金融辦、銀監局、教委聯合發布關于重慶市校園網貸實行負面清單制度的通知,對校園網貸列出“八個不得“的負面清單;8月30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關于規范深圳市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對校園貸進行規范;9月初,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了關于校園貸的“八項不得“。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規定約束,校園貸的風波還是不斷。近一段時間,“裸貸“愈演愈烈,多地高校多達百名女生深陷其中,有的學生甚至被迫賣身還債。 對此,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表示,教育部發布此類通知將對校園貸平臺的地推營銷造成阻礙。 不過,在張葉霞看來,目前對于校園貸業務的監管主要限于自律層面,教育部也僅從高校層面對校園貸進行約束,對于校園貸平臺并沒有完全禁止。她表示,除了政策風險,大學生有貸款需求,校園貸依舊有市場。對于繼續經營校園貸的平臺而言,未來主要看平臺如何實現合規運營。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按照目前的監管原則,校園貸市場空間將大大縮水,不足以作為主營業務支撐大平臺的發展,這是校園貸龍頭紛紛轉型的原因所在。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當市場尚存投機機會時,還可從學生群體進行壓榨時,無論性質多么惡劣,仍會有機構繼續存在,此時有必要從政策層面進行施壓引導,即當前校園貸市場的一些現狀。未來校園貸模式或許不會完全消失,不過不能偏離助學、就業輔導的核心價值點,消費支持只是輔助,只有這樣才會有繼續存在、成長的基礎。 在嚴厲的監管下,校園貸平臺如何才能生存呢?張葉霞表示,地推模式被禁止后,平臺只能實現純線上化。不過,這也十分考驗平臺的風控能力。 在張葉霞看來,工薪階層范圍很廣,基本可以涵蓋整個消費金融領域,這塊業務屬于紅海領域,特別是隨著網貸監管細則的下發,很多平臺都紛紛轉型做消費金融。 對此,薛洪言表示,這些平臺轉型工薪市場將普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轉型帶來的優質資源流失難題。平臺從校園市場起家,其管理模式、市場資源、風控模型等與校園市場高度契合,退出校園市場意味著放棄已有優勢,內部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大調整不可避免,會帶來人才流失、數據價值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二是工薪市場巨頭密集、競爭激烈,校園平臺未必可以突圍而出。銀行信用卡業務、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大型互聯網金融集團消費金融業務的重心幾乎都在工薪階層,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P2P平臺和分期公司參與其中,作為在優勢領域自廢武功的后進入者,校園平臺后來居上的難度很大。“ 李子川表示,從市場基礎看,高等院校在校學生雖然近3000萬人,消費意愿強,但無收入保障,其消費能力在客觀上是不足的,市場前景并不十分樂觀;另外在從業模式上,國內平臺在拓展學生群體時更偏向去做短期效益比較明顯的消費信貸,具有長遠性影響的助學資金支持重點并不突出,這兩點是校園貸平臺需要退出或轉型的根本原因,國內學生信貸市場還不成熟。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些平臺轉型工薪市場,不僅將面臨轉型帶來的優質資源流失難題,另外,在工薪市場巨頭密集、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校園平臺未必可以突圍而出。 “轉型也不是容易的事,當前標準化、通用模式的消費金融市場已變成紅海。“業內人士如是說。 現在的校園貸平臺正處于死胡同里:一邊是他們了然于胸的學生市場;另一邊則是監管和輿論的雙重壓力。是去還是留?對于平臺來說是個糾結的問題。 擺在校園貸平臺面前的路非常窄,轉型是其中一條。“但轉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小微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嵇少峰表示。“因為能轉的方向少之又少,無非是消費信貸,但消費信貸市場飽和度也很高、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轉型也是很難實現的。“ 不難發現,曾經在校園分期業務上爭得你死我活的平臺,現在則將戰火引向到了其他消費金融領域。正如嵇少峰所說,消費信貸市場的飽和度非常之高,轉型能否完成自救尚不得而知。 校園貸本身是一種金融工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并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但是要正確引導大學生消費;而且國家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對平臺更加規范化的約束。因此,平臺大可不必急于轉型,做好現有的業務,規范發展才是當務之急。(本文由鈦媒體編輯賀婧編輯整理) 關于我來貸關閉校園市場的通知及感謝信: 親愛的我來貸學生用戶們: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我來貸的支持,我來貸用兩年時間從0做到了1044萬的用戶,是你們的關注和監督讓我們能夠快速成長。 目前,由于多地發文限制校園貸業務,我來貸作為合法合規的平臺,將積極響應政策的號召,降低學生用戶的信貸風險。所以非常抱歉地通知各位小伙伴,我來貸將于2016年10月12日零點正式關閉學生申請貸款地通道,并于10月16日正式關閉已授信用戶地提款服務,還在還款中的用戶不受此服務關閉影響,不需要提前還清貸款,按照原協議規定按時還款即可。同時,我們歡迎已有薪資收入的畢業生通過轉換身份繼續享受我來貸的金融服務。 從2014年進入中國內地到2016年10月正式關閉校園市場,我來貸很榮幸能為有夢想并努力拼搏的你們提供服務,和你們呢一起實現那些大大小小的愿望。 我來貸還在朝著“年輕人的口袋銀行“的愿景奔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繼續為你們,以及更多像你們這樣努力的年輕人提供更豐富的金融服務。 再次感謝大家對我來貸的支持,我們就在不遠處等候,衷心祝福未來踏入社會的你們過得更加精彩! 我來貸 2016年10月11日
«
第一份共享自行車出行報告幫助中國回歸自行車大國
|
已經有數百種方式擠進了ABS的豪華列車共同基金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