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的一組數據顯示,北京年診療近2.2億人次,日均70萬外地患者看病;每年河北700萬人次、甚至感冒發燒趕赴北京就醫,而距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醫院病床閑置率高達70%。這背后的原因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尤其是外地醫院醫學大家、高層次衛生人才、學科帶頭人嚴重不足,導致病人疑難雜癥必須到北京就醫。因此,專家資源下沉成為這些醫院的“剛需“。 有了專家之后,如何讓當地患者知曉,就需要進行宣傳推廣;如何服務好患者,則需要對醫院進行管理培訓。當醫院的就診量加大,官微建設、結算系統等技術支持需求也開始顯現。 有鑒于此,醫到家通過調研和摸索,將其服務體系分成四大塊: 1、醫療合作:專家門診、手術指導、教學查房、學術講座、遠程會診、學科共建等 2、品牌運營:品牌宣傳、推廣獲客、渠道建立、企業合作等 3、咨詢管理:醫院服務品質管理、醫院品牌塑造、醫院文化建設、醫院行政管理流程制定、醫院CIS設計、醫院績效管理、醫院發展戰略制定等 4、技術支持:醫院微信平臺建設、醫院一賬通結算系統、醫院官網建設等 醫到家創始人王曉尉表示,單獨做這幾塊業務的公司不在少數。比如,醫療合作上,有很多醫生集團在做。在品牌運營商,有很多廣告創意公司在做。在管理咨詢上,有中歐國際這樣的公司在做。在技術支持上,也有很多IT信息化公司在做。但將這幾塊業務結合起來做的,卻非常少。 “因為醫療領域的特殊性,醫到家所從事的是壁壘非常高的行業,每一項都需在方案制定、專家調配、落地執行等方面做到極致且完美結合。且醫療行業的屬性是做深,不做面。“ 王曉尉透露,醫到家調研了6個省98家醫院后,從2015年9月開拓業務并產生第一單合作,目前產生合作的醫院有11家,分布于山西運城、臨汾、介休,河北保定、滄州,湖南長沙等地區,其中深度合作的醫院有2家。產生合作的醫生80多名,均為北京地區的專家,包括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和主任委員。 王曉尉對于醫到家與醫院合作的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是:2016年12月17日,醫到家請了覆蓋24個科室的27個專家到山西運城的一家醫院坐診,當日就診患者達1000人,而平時最多才200人,專家們還對100余名住院患者進行了查房。不僅如此,當地衛生局局長和各大媒體也到場了。在此之前,他們在當地做了半個月的宣傳推廣,包括進入81個社區貼條幅、登上當地廣場的電子屏幕、通過短信平臺群發短信等方式。 醫到家會根據醫院的個性化需求,為它們搭配適合的服務組合。而對于專家而言,醫到家相當于他們的經紀人,專家和醫院之間不發生直接交易。2016年5月~12月,醫到家的營收合計超過122萬元。 根據王曉尉的預期,今年醫到家的營收要超過5000萬元。既包括過去一年已經實現了的傳統合作(醫到家按服務組合收費),也包括今年即將開始的介入合作(醫到家與醫院按照營業利潤分成)。2017年3月28日,醫到家已與前文案例中的山西運城某醫院簽訂了為期6年(2017年-2022年)、總計超過2億元的合作協議。每年均按照比例分三期付款,第一年是傳統合作模式,第二年以后傳統合作與介入合作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醫到家的目標客戶是交通發達地區的地縣級市醫院,而不是社區醫院。王曉尉認為,社區醫院的基層設施滿足不了專家需求。但如果要為社區醫院提供基層設施,就成為了一件重資產的事情。這對于初創公司公司來說,還是非常難的。 醫到家隸屬于北京天醫仁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注冊于2015年7月,已獲得500萬元天使投資,正在尋求pre-A輪融資,用于招聘高精尖的市場拓展人員和介入式合作的前期投入。 公司現有成員20人左右,王曉尉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大生物工程學士,曾先后就職于美國輝瑞公司(Pfizer),擔任日本制藥集團第一三共株式會社(Daiichi Sankyo )大客戶經理、國內移動醫療公司e陪診銷售總監,從事醫藥銷售、管理工作10余年;CTO“聯合創始人任紅光為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學士,曾先后就職于亞信科技、搜狐公司, 從事互聯網技術工作10余年;聯合創始人“醫療事業部負責人田偉娜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護理學,曾就職于301醫院、GSK、好大夫在線。
«
學習Linux系統的方法有很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
樂視和周航誰在說謊?互撕背后有哪些玄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