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五,首刊于南周的一篇《刺死辱母者》成為中文互聯網的討論熱點。 回顧整個傳播過程,3月24日,也就是上周五南周發表;而后恰逢周六日,讓整件事有了充足的發酵時間,其后《新京報》、《法制日報》、《澎湃新聞》都緊跟而上,在時間線上的集中轟炸,終于引起了廣泛關注。 但紙媒完成傳播這一環節之后,包括微博、微信、自媒體平臺等新媒體渠道才接力進入全民參與討論的模式,讓事件影響不斷擴大。 在微指數、微信指數中,關于辱母者的網絡熱度也是在3月26日,即周日達到了最高點。 所謂紙媒已死言論曾甚囂塵上,紙媒亦代表著專注于嚴肅新聞的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的侵蝕下確實被動不已,但是專業的稀缺性讓傳統媒體人價值得以被凸顯,尤其是在信息過剩時代,紙媒的安全邊際逐漸付出水面。 讓UC震驚部、頭條沸騰部成為行業笑談的背后,是互聯網零工經濟帶來的良莠不一的從業者們,這其中不可否認有優秀頭部創作者的隱現,但湮沒在重復、過時、過剩的信息之中,猶如零星點綴,本質仍舊混沌。 2016年,報紙停刊聲明猶然在耳,在哀嘆之余,幾無真正深究個中原因的者。例如《京華時報》雖是一家傳統紙媒,它的倒閉也固然受到了大風氣影響,但在蒙牛、農夫山泉兩者的立場上,其本身就缺乏了作為一家嚴肅媒體應該具備的客觀中立,停刊也不過是意料之中。 再如《東方早報》休刊,作為頗有美譽的上海本地媒體固然惋惜,而細究起來,《東方早報》與其說消失,不如看成轉型。早在2014年7月份,《東方早報》就已然孵化澎湃新聞網,而采編班底也出自東早,堪稱網絡版《東方早報》。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澎湃在褪去紙質媒介的外殼,以一系列深度、嚴肅的新聞報道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而東早的保留節目:時評、文化等欄目仍舊原汁原味。 簡而言之,新媒體的出現結束了紙媒虛假繁榮的局面,態度不夠鮮明、報道不夠中立、內容不夠專業的紙媒都是泡沫。傳統媒體人就是手藝人,讓這群手藝人刷盤洗碗顯然不能體現價值,在娛樂至死的年代,紙媒以及背后的手藝人愈發珍貴。 新媒體泛娛樂化并不是什么憑空臆測,微博曾在王寶強離婚事件中受益頗多,僅從數據來看,王寶強近24小時熱議度309304較昨日同期增長20348%;而QPS(每秒查詢率,即最大吞吐能力)瞬間增長2倍之多;兩個月后,微博在市值上超越Twitter。正是微博在泛娛樂化趨勢下,獲取了新的增長點,而由王寶強事件導致的價值重估也不過是引子而已。 尤瓦爾 赫拉利將人類八卦欲望歸結于生存天性使然,了解部落同類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增加生存能力。在不斷解放天性的互聯網時代,泛娛樂內容的閱讀比重正在上升,而這一結果又反過來推動了新媒體的娛樂化傾向。《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這些傳統紙媒艱難度日之時,以加工假新聞為主業的美國洋蔥新聞組織反而愈發滋潤,甚至雄心勃勃宣布進軍影視行業。 不客氣的說,新媒體是市場經濟相對充分的產物,而這種充分相比紙媒又缺少了自律標尺,空有利益引導卻無道德建設,由此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我不認為閱讀應該被神格化,賦予學習、思考的標簽;但同樣也不單純是消化碎片,作為茶余飯后談資的生活方式;閱讀千人千面,但新媒體泛娛樂化趨勢對忠于嚴肅閱讀群體顯然不夠友好,或者說趨勢裹挾著所有用戶,試圖讓碎片式閱讀習慣變成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家平臺都試圖做到個性鮮明,而有態度則意味著對新媒體平臺最好的褒獎。迎合與克制,是紙媒以及新媒體都無法忽視的難題,如同面包與愛情,總有取舍。 而目前無論是新媒體平臺還是從業者們,過于傾向面包,將閱讀、訂閱置于內容本身之上,用內容曲意逢迎喪失的不僅僅是作為媒體的底限,且作為媒體的公信力也被透支,殺雞取卵也不過如此。 在新媒體資訊平臺上,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虎頭(標題)蛇尾(內容)的表達方式,具體在舊聞回爐加工,重復報道或者制造洋蔥新聞等等,而這些內容本身并沒有大問題,就如同皮鞋、膠囊本身并無過錯,但是皮鞋變成膠囊則會鑄成大錯。而新媒體真正的問題在于大量無效信息降低信噪比,用戶需要自己驗證內容的時效甚至真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受益于美國經濟向好,其傳統媒體業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進入了最后的黃金時代。以彭博社為代表的付費內容開始大行其道,經過三十多年的演變,彭博社仍舊高速增長,2014年總營收達到90億美元;與此同時整個美國報業也在互聯網沖擊之下開始轉型內容付費,2013年《紐約時報》推出付費墻業務,良好的業績增長讓整個報業紛紛效仿。 對于國內紙媒而言,在內容付費大行其道的當下,互聯網新媒體在生產力上并不占優勢,紙媒所擁有的專業內容生產者,邏輯嚴密的生產環節,都更能把控內容質量。而分答珠玉在前,知乎問答、邏輯思維得到、微博問答等內容付費產品在后,這些互聯網產品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優質內容值得付費」的概念,又或者說,優質內容仍舊是稀缺資源,而這又正是紙媒優勢。一個不會兜售概念的媒體人不是一個好編輯,紙媒還需勝任「優秀銷售員」的角色。 仔細想來,「紙媒已死」不過是標題黨的一種,就媒介形式而言:龜甲、竹簡、羊皮、金器、石板、網絡等等,千變萬化;就媒體模式而言,有固定形態的也就只手之數;紙媒作為一種媒體形態,無論是出現紙上還是網上,都不會改變其本質屬性““固定的內容生產方式。這也是類似人民網、新華網仍舊歸類為傳統媒體,而不是新媒體。 「一招鮮吃遍天」““古人是這樣看待「手藝人」這件事的,好在互聯網的存在不是摧毀傳統,無論是紙媒亦或新媒體,在雪亮的群眾眼中斷然不會明珠暗投。
所以內容掛帥,紙媒未死,新媒體亦需重塑。 «
十一放假通知,唔哩要告訴你個驚人的秘密
|
小米眾籌新品智能攝像機小方發布:售價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