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有沒有可能是這樣?點開直播間的畫面,映入眼簾的不是真人的主播,而是虛擬形象。或許是可愛的動物,負責搞笑賣萌,也或許是用戶所喜愛的動漫形象,把二次元“老公老婆“映入現實。他們不僅能在直播中表情生動,還能和觀眾進行互動““ 捏捏直播的創始人、CMO吳潔認為:“虛擬直播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未來,十個直播主里面會有兩個是虛擬主播。“ 吳潔所說的“虛擬直播“,在已經紅海一片的直播領域中尚屬藍海,但也已經有一定的發展時間了。國內比較著名的“虛擬主播“,應該是2016年10月開始在映客上開始主播生涯的,來自BIG笑工坊的虛擬形象“唐唐“。“唐唐“使用的是appMagics的技術, 可以捕捉扮演者的面部表情實時映射到虛擬形象上。2016年6月,虛擬偶像零的制作方魚果文化也曾經在斗魚上推出過虛擬直播主“蝦扯蛋“,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今年,“穿越君“也會在4月試水二次元虛擬直播,使用的是Facerig的技術。 而捏捏直播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開始了虛擬直播的嘗試,2016年9月,捏捏直播在全民直播開始了以虛擬3D形象“段子狗“為主要直播主的節目《段子狗相親大會》,隨后還以多個動物形象制作了《作死直播間》、《深夜喵語》等多檔直播節目。據捏捏直播介紹,目前,主打節目《作死直播間》在開播時段一直保持熱播榜第一的位置,平均在線人數20萬,每分鐘彈幕300條,一期能收入數萬打賞。 對于為何選擇虛擬直播這個問題,吳潔認為比起真人直播,虛擬直播有數個優點: 轉換過程 首先,一旦有成熟的技術支持,虛擬直播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而其他的直播節目,很多是類似電視臺節目制作形式的,投入較高,屬于“高成本,高收益“,而虛擬直播屬于“低成本,中收益“。 其次,虛擬形象不一定要深度綁定某個真人,也不會承受由于真人言行不當帶來的風險。又或者,可以只綁定真人的聲音,例如捏捏直播打造的“貓叔“形象就綁定了曾在荔枝FM的陳默,他本人聲線好聽,適合情感類節目,卻也有如果真人出境“會掉粉“的顧慮,適合采用虛擬直播。 第三,虛擬直播可以具有更高的互動性、更多玩法。比如通過抓取彈幕,實時統計,現場投票決定是選擇哪個虛擬角色在主持節目,甚至投票決定角色的服裝、體型等等。甚至,未來還可能在直播間中自主建立自己的動漫形象來直播。 第四,則是“宅文化“在80、90后較為流行,如果和熱門二次元IP合作,會帶來很大流量。目前視頻節目中動漫占了不少流量,但直播節目中還尚未有二次元題材展現的好方式,捏捏直播希望最終能夠在直播中做起來“動漫“這個頻道。 目前捏捏直播已經與勁舞團、櫻花大戰等著名IP簽約合作。其中勁舞團的節目預計4月上線,節目中會出現和素人、宅舞團“斗舞“等內容。捏捏直播年內計劃推出3-5個系列,5-10款節目,包括2檔段子狗節目,2檔勁舞團IP節目等,并分批次登上各個直播平臺。 相比于競品,捏捏直播節目中的一整套“面部動作捕捉+映射卡通人物+動作渲染“核心技術全部是自研的,并可以呈現立體的虛擬形象。其CTO黃路易曾擔任電訊科盈的技術總監,負責公司VXR虛擬世界項目,擁有4人的技術相關團隊。同時,公司還有十數人負責內容和運營。運營方面采用“小組制“,每個虛擬形象都有分組,并有對應的編導、場控、助理等,每個組對自己運營的虛擬形象負責,組與組之間彼此競爭。而捏捏直播的CEO鄭辰原本是《我叫MT外傳》、《冒險與挖礦》的游戲制作人,也有不少相關IP資源。 直播效果 捏捏直播認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團隊不是只做技術或者只做內容,而是“有技術門檻的內容團隊“。團隊擁有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因為有直播和技術嘗試的經驗,知道直播中真正出現的困難,比如虛擬形象和其他嘉賓的同步性問題、頭發和身體動作的和諧問題等。同時,可以在出現問題時,讓內容制作和技術層面快速溝通、解決問題。 在盈利模式方面,捏捏直播可以通過售賣節目版權、分成打賞和廣告的收入來盈利。 2015年上半年,捏捏曾獲天使和Pre-A輪融資,投資方分別為真格和漢理,融資總額為1500萬。目前捏捏直播正在尋求A輪融資。
«
騰訊WeGame平臺即將發布:倒計時界面上線
|
比共享單車更亟待發展的 是國民安全責任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