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站點升級改造;取消“1小時免費“模式;用戶可通過多種支付模式實現租車““這是2015年廣州提出1.2億元資金用作“公共自行車項目提升推廣資金“時,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相關對廣州公共自行車的運營和發展提出的建議。按照廣州市公共自行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這些都將很快會成為現實。 不過就在去年,隨著摩拜、ofo、小藍、小鳴等“共享單車“的涌入和風靡,人們似乎淡化了對公共自行車發展的關注。那么,與共享單車同為城市慢行系統一部分的公共自行車,應該如何才能適應“新形勢“,為市民綠色出行貢獻力量?
記者調查:多站點公共自行車“遇冷“ 在2010年亞運前后,BRT中山大道快速公交沿線一下推出了5000輛單車和配套的18個服務點““這是公共自行車首次作為廣州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出現在市民視野里。 在2016年9月中旬,共享單車企業摩拜首度在廣州試運營,ofo也悄然“占領“各大校園。這被認為是共享單車進入廣州的開端。在其后短短半年多時間里,廣州街頭的共享單車數量已超過40萬輛。 近日,記者在公共自行車的多個站點調查發現,公共自行車正在“遇冷“。在租車人較多的天河公園北門的租車點,記者發現,前來租車的多是三四十歲以上的人群,年輕人卻少有問津。只見停車樁上停放了30多輛公共自行車,車身略顯陳舊。而一旁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停放區,不停有人在掃碼開鎖。 房地產銷售小張告訴記者,他之前是公共自行車的忠實擁躉,但是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后,他“用腳“投票給了新事物:“對我來說,可隨騎隨停的自行車更加方便,這樣就再也不用必須找到停車樁才能停放了。而且,根據之前的經驗,很多公共自行車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故障,騎起來很不方便。“ 而在廣州大學城,中山大學大三的學生阿超告訴記者,由于上課地點離宿舍有20多分鐘的步行距離,自己買車又怕被偷,方便便宜的共享單車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聽說新一批公共自行車要投放到大學城,不過因為共享單車越來越多,我們對此幾乎沒有關注了。“阿超說。
行業人士:“兩種單車“或可互補 當政府推出的公共服務碰上了市場與資本,當“有樁“遇上“無樁“,最終兩者是你死我活,還是互為補充?對于這個問題,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此前曾對記者表示,“我們和公共自行車不是競爭的關系,而是相互互補、促進,目標是共同解決城市內“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 他解釋說:“在上海,有停車樁的公共自行車有5萬輛,和摩拜等網約共享型自行車都有很高的利用率。我認為,在這個差異化互補關系中,重要的是區分用戶群,這樣反而會相互促進。“他認為,共享單車的誕生,擴大了綠色出行的認可度和范圍。 廣州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也表示,無論是公共自行車還是共享單車,都是為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服務的。他認為,目前,最好的交通出行方式是軌道交通加公共自行車。 長期關注廣州慢行系統建設的公益組織“拜客綠色出行“創始人陳嘉俊告訴記者,兩者談不上競爭的關系,兩者各有優勢。他更期待雙方未來能找到合作點,共同打造廣州的“慢行系統“。 “隨著共享單車的誕生,我們清楚地看到,亂停放、違規騎行、破壞單車等亂象層出不窮。而公共自行車的“遇冷“,我認為更多的是原來運營模式的問題。在雙方目前皆遇到問題的情況下,能否找到對方可借鑒的點呢?“陳嘉俊對記者表示。“比如,公共自行車公司可依托公共自行車站點資源,組織深入挖掘公共自行車自身資源優勢和商業價值,積極開展資源利用的商業化運作,并通過技術升級,為市民提供更多樣的服務;而共享單車也可以“借用“公共自行車在停放站點的規范設置,通過交委發布相關辦法規定,雙方共建“電子圍欄“,規范用戶亂停車的問題,讓停放更有序。“陳嘉俊說。
«
分享經濟的落空:開順風車也要本地牌照
|
銷售易CRM如何實現商機的規范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