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周刊剛剛發一篇封面故事《這一輪單車大戰,到底改變了什么?》,可說是共享單車發展的「浮世繪」。它綜合了大量信息,包括了共享單車創業者、投資方還有相關方(最主要是政府)方面的觀點,還有市場、行業、投資等不同角度的資訊。既有過去,也有現在。 相信你也和我一樣,其實更加關注共享單車的未來。這恰恰是一財這篇報道含糊的地方,它說,「在一輛輛共享單車上裝配傳感器后,它們將制造出非常多的數據,這些數據再創造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問題正在于,基于地理位置數據,存在商業模式嗎? 目前網約車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滴滴,經常拿來與共享單車對比。這家公司一直到在2017年2月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時,成立基于大數據的「智慧交通FT(Feature Team)團隊」,與各地交通管理局、公交集團合作““未來落地方式之一,是設立「智能交通誘導屏」,讓司機及時看到前方道路路況。 去年,滴滴所推出的滴滴公交服務,與南京公交集團合作。后者向滴滴提供了路線名稱、車輛內部編號、坐標、過濾標志、路線站點等靜態數據。而滴滴,則對數據進行分析,提高實時公交的精準度,同時也會提供公交車路線規劃方面的技術性咨詢服務。 在國外,FourSquare是很著名的互聯網項目,通過結合地理位置的「簽到」,讓人萌發對LBS(地理位置服務)的興趣。然而相比Facebook它的發展就沒有那么順利。2016 年公司雖然成功融資 4500 萬美元,然而,估值卻從 6.5 億降至 2.5 億美元,腰斬。 原本,FourSquare 也是被當成 SNS 領域的潛力之星看待,后來公司尋求差異化發展,將重心放在「地理位置數據」,意在通過大量用戶簽到的地理位置數據,分析人流足跡,從而幫助其它公司優化數字廣告的投放。 為此,FourSquare 陸續推出了不同的服務。2015 年 10 月,公司推出了地理位置版百度指數 PinPoint ;2016 年 2 月,公司推出了 Attribution 服務,幫助數字市場營銷人員更好的了解廣告的間接效果。如今,公司已經擁有幾名大客戶,比如 Uber、蘋果、Twitter 以及最近 IPO 的獨角獸 SnapChat。 當前的共享單車被當成公共交通的補充,也就是主要應用在「車站」、「地鐵站」到家的一到三公里路程,這是否可以充分反映消費者的興趣呢?
«
資本寒冬放過誰 “全民VC”的生死逃殺和洗牌尷尬
|
上了個“假”黃網,誤入了7億黑產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