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時間已經過去,個人征信牌照發放的這只“靴子“至今遲遲未能落地。 4月10日,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毛振華在“零壹財經新金融春季峰會“重塑信用鏈“論壇上表示,監管部門遲遲不發個人征信牌照,其顧慮或許在于征信機構的獨立第三方定位。
“未發放的原因包括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等。“零壹財經分析師孫爽也分析指出,同時個人信息采集的邊界和監管尺度仍有待明確。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多家相關機構人士處了解到,盡管個人征信牌照何時發放目前還不清楚,但每月還照例向監管層報告。 2015年1月,央行就印發了《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批準了芝麻信用等8家機構開展個人征信市場化進程。過去兩年多,關于個人征信牌照發放的消息不時傳出,但至今未見落地。 “現在沒有把8張牌照發出來是中國征信市場之大幸。“毛振華分析指出,把(個人征信牌照)給了某些保險公司背景的,其他的保險公司可以要;給了民營的,國有可以要““當一百多家有資格申請牌照時怎么辦?所以牌照沒有發出來是大幸。 對此,孫爽也表示,未發放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這里主要指的是沒有《個人信息保護法》,個人信息采集的邊界和監管尺度有待明確。這種情形下,如果央行作為征信業的行政監管部門發放個人征信牌照,可能會出現持牌機構大量違法的“尷尬“現象。還有征信機構產品體系有待完善;部分征信機構并非“獨立第三方“;是否發放給政府機關或者事業單位仍然有待研究等。 孫爽分析,征信是金融的基石,是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而金融作為經營風險的行業,是受到強監管的。由于征信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它所受到的監管可能比其他金融機構更為嚴格。
不過,盡管牌照遲遲未下發,但首批8家獲準開展業務的機構準備工作仍正常進行。 一家征信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個人征信牌照現在還沒有結果,不過每月還是照常向監管層報告,最近該公司有個關于個人征信的小產品要上線。 “我們都從急變成不急了。“另一位機構人士也向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2016年12月底,我國貸款總額約112萬億元。 “因為信貸需求量大,移動互聯網技術強,以及法制不斷完善,牌照有望下發,公信力有望增加,所以中國征信行業前途光明。“孫爽坦言。 不過,孫爽亦表示,征信行業的道路漫長,這是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現階段無公信力,參與共享信息的機構有限,因此難以收費,只能靠副業輸血等。
«
易文化的又一個入場者:“快易國學”將經過審核的測算師和用戶連接起來
|
UU跑腿喬松濤:創業并非一件辛苦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