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5-18 分類: 行業資訊
來電科技產品 小電科技模式較重,只針對本地用戶進行充電寶租賃,計劃一年內在線下鋪設360萬臺充電寶;街電則走機柜模式,機柜放置若干臺移動充電寶。目前機柜有兩種類型,小型機柜裝載6臺,大型裝載12臺;來電科技除提供充電寶之外,也提供數據線出售服務。 繳費方式都是掃碼付費,一般為前0.5-1小時免費,此后每小時收費1元。而歸還方式也與單車類似:用戶可以在App界面(或公眾號平臺)上根據充電寶的GPS定位,就近歸還。
都是“套路“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4.8億,預計2021年,全球手機用戶將達到55億。與分時租賃的單車賽道相比,充電寶分時租賃的用戶基數更大、硬件成本較低。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實際上,這筆生意相對低頻。一方面是因為充電使用時間更長,流轉率不高;另一方面,也因為充電寶本身價格不高、攜帶方便,所以用戶充電的“痛點“沒有想象中這么“痛“。也就是說,資本的助推不一定能讓用戶迅速培養起一種新習慣。 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每天充電寶的流轉率在0.7-0.8次。而共享單車平均的流轉率在3-4次。 但隨后,袁炳松也強調,充電寶租賃費用比單車收入更高,收入在每天4元以上。如果數據真實,也就是說,單個人每天使用時長是5小時(1小時以上收費)。#但我的疑問是,用戶會在什么地方停留超過5小時 第二,和單車賽道一樣,充電寶分時租賃并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以100元為硬件成本進行計算,充電寶進入市場后大概25天可以收回成本。但事實并沒有這么樂觀,目前有超過10家同類企業進入賽道,競爭加劇,企業收回成本的時間會推遲。 而資本卷入之后,價格補貼也會隨即開始,想必未來充電免費、充電得紅包也非常有可能。畢竟凡是能靠補貼燒出市場份額的賽道,大家都躍躍欲試。 而另外一方面,目前充電寶的分時租賃,仍然是B2B2C的模式。區別于單車直接面向客戶,搶占線下場景也是各種企業必須付出的成本。而能夠讓用戶停留時間較長的場景并不多,比如餐飲場景、高鐵站及飛機場、大型商圈等。 盡管尚未得知與B端合作的具體方式,但向B端讓利、分成等形式都是可以預見的。下一階段充電寶企業的競爭重點在于,如何搶占到更多的線下場景。 核心問題沒有變,錢用各種各樣的形式(補貼、鋪設硬件)花出去了,怎么掙回來、多久掙回來?并沒有人知道。 眾所周知,隨著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獲客成本走高,投出下一個“BAT平臺“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于是風投紛紛開始關注線下的場景,寄望能夠從中分得一杯羹。希望通過補貼等形式,圈住大批用戶,然后再想一個盈利模式出來。 那么大量資本助推下,充電寶這個賽道又能生長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