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共享單車界的隱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永安行率先IPO,是意外的意外。 在共享單車領域,永安行不是話題度最高的,也不是營銷手段最溜的,更不是大多數用戶們在街頭常見的,但人家年紀大。 2010年8月,永安行成立,法人為孫繼勝,注冊資本7200萬元,彼時,大大小小的運營商們管著全國超50萬輛的公共自行車,永安行規模最大。 2013年,永安行改制成為股份公司,為上市打下基礎。 2015年6月,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闖關失敗。 2017年3月23日,永安行再次遞交IPO申請,在經過證監會一次的意見反饋后,通過審核準許上市。 一碼歸一碼,過會的永安行不是無敵 要分門別類,永安行的業務條線不得不說。 根據其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在過去的7年里,永安行的重推業務是有樁公共自行車,現在永安行的業務細致劃分下來有四部分““銷售公共自行車系統業務、提供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服務、用戶付費的共享單車、騎旅業務,其中,前兩項業務是永安行98%收入的來源。 此外,永安行的運營與時下“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還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陣地不在繁華的大城市,而在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及周邊區域,當然主打有樁自行車。 2016年11月,永安行加入了無樁共享單車大軍,但因為公司收入來源幾乎不涉及共享單車業務,有不少觀點認為永安行不是“共享單車第一股“。不管是聲勢浩大推出“紅包車“的摩拜,還是在投放量上下足功夫的ofo,還都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這是共享單車亂擺濫停等管理問題外最被詬病的一點。 永安行不一樣,它有自己的盈利模式““通過與地方政府簽約,墊資建設并運行當地的市政自行車租賃服務。雖然這樣的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永安行也是可以自己負擔的,從IPO公布的數據來看,從2014年到2016年,永安行營業收入、凈利潤都在穩步增長。 2014-2016部分營收數據 多年來跟政府合作,有自己的經營模式,積極進入A股市場,切入共享單車的永安行渾身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前衛與實力,也吸引了杰克馬的目光,豪擲上億元助力其在共享單車這個燒錢的領域開疆擴土。喜訊很快,轉折也不慢。 孫繼勝剛豪言要做不用交押金的共享單車,一轉眼就終止了合作,扔下一句散發著公關味兒的回應“““待條件和時機成熟重啟投資談判和合作。“ 這一終止,意味著永安行在近期內都不會在共享單車領域有什么大動作,在日日變動一個新行業內,一旦暫停就很難再追上同行,為了安全去A股,永安行放棄的是某行業人士口中共享單車危險的未來,也是資本匯聚且能迅速收攏用戶的流量池。 并且,共享單車的發展勢必會對永安行主營業務有樁自行車帶去沖擊。艾瑞報告就指出,目前集中著共享單車的一二線城市總會達到飽和點,向三四線城市拓展會是必然,即使永安行明天就落地A股,危險依舊縈繞周圍。 圓了A股情結,永安行的未來還有哪些可能? 想要入駐A股,3年連續盈利3000萬以上,永安行具備也成功過會,圓了兩年前的資本夢,招股書顯示,永安行欲公開發行2400萬股新股,占中股本25%,每股面值1元,于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計劃募資約5.98億元資金用于技術研發中心建設、補充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償還銀行貸款等等。 當然,彌補了兩年前闖關失敗的遺憾,但也失去了在共享單車領域爭搶地盤的時間籌碼。 依托政府的庇佑,永安行的有樁自行車做的有聲有色,盈利可觀,用戶量也并不小,數據顯示,永安行的公共自行車系統覆蓋全國29個省市的210個市縣,累計建設約3.2萬個公共自行車站點,投放約89萬套公共自行車鎖車器設備,2016年完成7.5億次的出行服務。 此前,永安行實際控股份孫繼勝在接受《國際金融界》采訪時曾表示,希望以快速通過IPO的資本方式,支持到永安行在公共自行車領域的發展。雖未提及共享單車,但依然瞄準公共自行車的永安行有經驗豐富又成熟的運營系統,這對共享單車回歸理性的正常運營來說大有裨益,屆時,不在是攀比投放量、搶占用戶的階段,而是比較精細化運作的賽點。 或許完全丟下共享單車的負重,只專注于重銷售、運營的永安行會走的更好。 又或許,永安行做定了“共享單車第一股“。雖然沒有參與酣戰,但坐收漁利也不是不可。共享單車這一服務類的商業模式,涉及到公共資源的使用,就缺不了運營商與政府的合作無間,在這方面,永安行有一定優勢。等待時機,從有樁平穩過渡到無樁,永安行也可以扮演資本市場的鯊魚,進行一次吞并。 雖沒經歷燒錢大戰,但也可以通過合并一家市場份額不小、政府資源稍有弱勢的運營商,分食共享單車市場的蛋糕。畢竟目前大行其道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們短期內都無法達到IPO目標。 長遠來看,落戶A股,永安行可以就其主營業務優勢向共享單車大后方轉移,也可以利用其身份的便利再次入局共享單車競爭。
«
共享充電寶投資開始瘋狂 背后有很多故事
|
“洗牌俠”解救ofo小黃車 單車英雄獲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