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喧囂過后,互聯網金融已不再是互聯網浪潮中那個激流勇進的先鋒。而在這樣的理性成熟進程中,以牧芽代表的畜牧理財成為了互金行業里悄然興起的概念。 說畜牧業是上古產業并不是開玩笑,再早幾年,很難想象這樣的行業居然可以直接同熱門的互聯網金融搭上邊。沉迷于市場拓客、風險控制的互金,也未曾想到可以有機會深入最傳統的畜牧行當。 最傳統與最新興相結合而來的畜牧理財,既可以是互聯網+,也可以是+互聯網,無論是對畜牧業還是互聯網理財,都是一個相互推進的機會。據統計,2016年年底,我國單生豬養殖市場的消費規模就已經達1.38萬億元。在龐大的剛性需求面前,理財找到了一個非常穩固的落腳點,這也給了畜牧理財概念生存、發展及壯大的可能。 畜牧+互聯網理財,傳統鏈條模式的新思路 傳統畜牧業交易過程本質上是單向的鏈狀關系。以養豬為例,從前端的育種、飼料及防疫,到中端的養殖與整豬流通,最后到屠宰與批發、零售環節,這個鏈條在金融原力的推動下不斷循環單向進行。 畜牧理財的介入,打破了長久以來的鏈狀消費形成模式,各方角色參與、被參與的關系都開始發生轉變。 畜牧理財某種程度上成為整合鏈條的一個“社交化業務(業務參與各方存在相互關系)“中心。消費群體一方面可以反過頭在生產端控制即將消費的產品,另一方面也能夠直接在金融原力上支持前端畜牧企業生產,并選擇性獲取利潤分成,而這一過程中,傳統畜牧交易環節冗長、效率低下的流通鏈條價值自然弱化。 1、融資、消費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沉疴除頑疾 誠然,通過畜牧理財建立的“社交化業務模式“讓消費端口可以面向上游養殖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和消費吸納,改變過去單一剛性消費模式,實現共生共贏。但對傳統畜牧業來說,多種形式的畜牧理財帶來的意義可能更多地是在推動解決行業痛點上。 首先是信息不對稱。以生豬市場為例,周期性的市場價格波動,根源在于養殖與消費的信息傳遞出現遲滯,養殖企業調整延后。讓消費群體直接回頭扎進生產端,行業上下游的供需信息、市場行情變化更容易被看清,企業反應更快,信息盲點、信息滯后帶來的損失更小。 另外,養殖業行業鏈條中,流通環節占的比例十分龐大,從養殖到屠宰,中間會有豬經紀、豬販子,從屠宰到消費,中間會有批發、零售、加工等多個串聯或并聯環節,冗長的鏈條上,每一環都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在參與,可謂“又臭又長“,效率十分低下。而畜牧理財的出現,雖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卻在這樣的鏈條之外,額外給消費實現增加了一條直達的路徑,定制化生產、定制化直接消費,弱化原本流通鏈條的必要性和價值。 例如,牧芽與天種牧業的眾籌認養模式中,三五人可以直接認養一頭生態豬,養成后,由天種牧業屠宰、分割、包裝,將產品通過冷鏈物流直接配送至認養人手中。一方面是消費需求快速直接傳導,另一方面是消費過程簡潔明了效率大為提升。這種模式規模越大,越能沖擊傳統的低效模式,帶來傳統養殖業的生產、消費革新。 2、互聯網理財給了同質化農產品一個品牌機會 農產品幾乎是最同質化的產品,相互之間最難有可區分的不同廠商特征。例如同樣是生態豬,最終產品都是豬肉、豬骨等,幾乎無法區分,消費者也就難有什么品牌忠誠,渠道是唯一的“王“。 而隨著經營意識的增強,養殖企業也開始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設,除了傳統的渠道建設,在如何建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品牌方面也下了大力氣。畜牧理財的出現,給了同質化肉類產品一個不同質品牌認知的機會。 在牧芽與上市公司天種牧業的合作過程中,消費者不再是一個廣袤肉類市場上的隨機購買者,而是可以通過畜牧理財的方式被直接引導到天種牧業的產品下,讓天種牧業不再僅僅是一個資本市場上的品牌,相關肉類品牌標識會更容易被市場熟知,對于消費過的人來說,再次選擇同樣的產品會更容易有傾向性。 3、理財行為替畜牧行業自然篩選出特定的消費群體 愿意聯結畜牧理財的養殖企業,其產品都具備一定的檔次,特別是生態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免不了想推廣生態肉、生態養殖。 而愿意拿出錢來從事時髦的畜牧理財的人群,更愿意關注健康、關注養生,本身就是“生態肉“的最主力消費群體。于是,投資、消費群體達到了內在統一,這使得畜牧理財可以輕易衍生出更多的操作方式。 例如,牧芽除了最基礎理財形式的私人牧場(投入后按年化收益率獲取收益),還有“眾籌認養“、“我的肉攤“兩種主打健康肉消費的模式(投入后直接消費或引致社交圈層消費)。而這幾類模式,不會存在目標群體的區分。如果不是畜牧而是別的標的與理財的結合,那么理財與消費觀念可能難以統一,“XX理財“只會有最基礎的收益分配模式,或者需要分心開拓不同的市場客群,難以向定制化消費等多方面擴展,產品缺乏延展廣度,也就缺乏發展空間和可能性。 互聯網理財+畜牧,金融脫媒的步步深化 盡管許多評論家、業內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可能并不看好,但不可否認的是,互金尤其是P2P理財對金融的脫媒化貢獻十分巨大。這種投資直接對接用款人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投資形式的靈活性,滿足了用款人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模式上看,以豬、羊等生產個體為投資對象的畜牧理財,既非P2P理財,也非實物眾籌,而應當是打破用款企業自身邊界的金融脫媒升級。資金除了直接面向特定企業,更進一步繞過企業的統籌直接面向生產要素個體。 而恰恰是這種直接面向用款要素的脫媒升級,使得畜牧理財相較傳統理財有了獨特的發展特征。 1、理財的兩種進化方向殊途同歸 隨著金融科技的興起,理財領域出現了紅極一時的智能投顧。智能投顧的邏輯無非是用復雜的數學模型來實現不同比例不同資產混合,模擬出一個符合投資理財需求的資產。這實際上是理財的一個進化方向:面對眾多投資標的,算得越來越準,構建自己想要的投資對象。 而畜牧理財,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理財的另一個進化方向:直接面向更直觀、更可控、更穩定的投資對象。這兩個進化方向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陰晴不定的金融市場,我們可以不斷優化技術手段,而采用畜牧理財這種直接面對農業生產個體的方式,也能實現類似的目標。畢竟,在信息越來越對稱、去鏈條化的今天,投資者更直觀、更可控的農業生產的個體(豬、羊等),配以完善的保險體系,收益穩定性越來越高,收益率也值得期待。據牧芽官方數據,私人牧場模式已經可以提供8%-15%的年化收益率。 2、直接面向生產個體,很容易順便賣個情懷 因為不是面向冷冰冰的企業整體,而是進一步脫媒面向一個個鮮活的養殖個體,畜牧理財在理財之外,更多了一份情懷的色彩,這是相較其他理財一個獨到優勢。 郊區租地種菜的興起或多或少反應了現代都市人對自然的情感需要、對食品安全的焦慮。在畜牧理財這里,睡在欄里的大肥豬成了不少人的情懷落腳點。根據一份互聯網+養豬創業公司的市場調查,愿意選擇互聯網養豬模式的投資者中,有42%的人完全是沖著豬欄的實時監控、擁有養殖操作“心理感覺“、能吃上便宜的生態肉去的,金錢收益不是他們的關注點。 牧芽與天種牧業的合作,云監控已經全程深入到天種牧業的豬舍之中,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手段,投資者既可以實時感受“養豬“,又能做食品安全溯源,吃到安全、生態的豬肉。這種模式說明,金錢收益不一定要是畜牧理財的目標(雖然更便宜也是一種變向的收益),將理財標的與人們的情感需求切合,能衍生出多種投資模式。 3、有實物落腳點的理財,用內容社交增強用戶粘性 傳統理財形式中,收益率與安全性的權衡是用戶是否選擇一家理財平臺的唯一關注點。除了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這樣的大型的平臺公司有影響力作背書,中小型理財平臺的用戶只對收益數字感興趣,難有忠誠可言。 畜牧理財以鮮肉產品作為核心,在數字之外有了更多的內容。以牧芽“我的肉攤“為例,除了讓收益變現有更多可能,同一圈層的人會圍繞單個用戶聚攏,一旦身邊的親朋好友在參與,更換平臺的心理成本將大為更高,用戶粘性自然變強。 而這樣的內容社交,無疑需要數字之外的“玩法“作為內容核心。至少目前,生態農產品可以充當此任。 4、唯一會被政策紅利推動的互金模式 互金一直是被監管的對象,各種條條框框的要求非常多。而畜牧理財因為搭上了農業這趟列車,其發展反而可能被政策紅利推動。 雄安新區的消息炸開了鍋,背后是市場對政策導向帶來的紅利的熱切盼望。而農業這個傳統行業,一直是、未來更是政策的重點關照對象。在融資模式、生產、流通鏈條上,國家一直在陸續出臺各種利好政策。如前文所說,畜牧理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畜牧的經營方式,不論是融資、鏈條還是銷售模式都同政策導向都是一致的,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畜牧理財模式會直接受到政策關照,或因為農業的政策紅利而被推動發展。 給彼此一個機會,也要避免給彼此傷害 互聯網+養殖畢竟是傳統與新興行業的碰撞,在模式預期上有再多的期許,實際操作落地過程中也會存在著一定問題,在各自的屬性給對方帶來優勢的同時,也可能“互相傷害“。 1、農業自身的風險在未來并不成為畜牧理財主要風險 在普遍的觀點里,農業的疫情自然風險、市場行情風險是互聯網+養殖模式的最大不確定性。在我看來,依照國外的經驗,保險業的不斷完善和農業的進步是基本同步的,既然討論的是未來,那么對于疫情這種常規風險來說,成熟的保險體系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上必定會輔助這一基礎民生行業的穩定運行。對那些畜牧理財模式中的養殖企業來說,針對每一個養殖個體(豬、羊、牛等),未來的保險模式必定是點對點的完全保障。牧芽合作商天種牧業為每只豬購買保險,養羊啦背后的鴻輝牧業為每只羊購買保險,都是例證。且引入直接融資后,針對單個個體的保障將有更大的空間,保險服務會更完善,很少要擔心虧損。 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普遍經驗是對農業的保護會越來越強,我們也已經從基礎糧食保護慢慢往種植、養殖農業保護上進步。長期來看,如果農業市場波動頻繁能夠影響到畜牧理財,那想必這樣的農業基礎就談不上夯實。未來的畜牧業,可能仍然存在波動,但至少比資本市場的標的風險要低很多。而且,例如牧芽,除了私人牧場,另外兩種消費者自投資、低價自消費的模式,也直接避開了長鏈條帶來的市場風險可能。 2、畜牧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提升與理財需求匹配是最大的風險點 投資者/消費者會隨時從畜牧理財的用戶端口接入,選擇適合自己的個體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理財標的““例如一頭乳豬的實時準備,是擺在畜牧理財面前的主要問題。 一邊是隨時隨地的個性化要求,另一邊是農業養殖的周期性。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投資者/消費者集中涌入,存欄的牲畜是否剛好能匹配這些需求? 這背后,考驗傳統畜牧養殖業的內部數據準確性、管理效率,喂養、配種、妊娠、分娩、斷奶等日常生產業務數據都需要實現周密管控,還要根據理財平臺的用戶量及行為預期建立養殖進程預測系統,避免無效飼養,實現精準的匹配。 這實際上是結合實體行業帶來的隱憂,做得不好很容易影響畜牧理財平臺的用戶體驗造成用戶流失,傳統理財很少存在這樣的市場標的到位問題。即使是天種牧業這樣的上市公司,要想深化同牧芽的合作,也必須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深度數據交換的體系。鴻輝牧業自建養羊啦后,在整個企業體系上圍繞互聯網運營做出了一系列調整,眾牧寶力推傳統養羊企業采用SaaS系統,都是出于這個目的。 總之,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畜牧理財可以說是畜牧、互聯網理財雙方需求的結果,各自的特性都能給對方帶來發展的裨益。但傳統畜牧業管理要適應“互聯網節奏“,還需要較長的路要走。目前互聯網+養豬、養羊占據畜牧理財的主要類型,在未來,隨著農業發展的進步,相信會有更多的養殖業甚至種植業類型加入到這種模式之中,帶來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
«
503家店鋪未公示許可 食藥監局將處罰美團外賣
|
沙發管家:智能電視可以看《合約男女》啦 男神張孝全變身逗比屌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