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36氪日前獲悉,高德地圖聯合小藍單車(bluegogo)發布了第一季度共享單車的交通報告。報告顯示,自2016年下半年多個品牌的共享單車陸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上線之后,駕車用戶5公里以下的出行占比,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除了城市綠色出行水平得到提升,從數據來看,城市中共享單車熱點區域的擁堵程度也得到了緩解。 受共享單車影響, 5公里以內自駕、網約車出行趨勢明顯下降 36氪了解到,與2016年一季度相比,本季度一線城市北京駕車用戶10公里以下的短距離出行用戶占比在減少,尤其是5公里以下的短距離出行占比下降最為明顯,5公里以下的出行量減少了3.8%。上海5公里以下的出行量也減少了 3.2%。5公里內駕車量的減少和 比例的降低,反映了小汽車短距離出行的減少,而這部分短距離出行屬于自行車騎行的適宜范圍,此現象又剛好與互聯網共享單車出現的時間吻合,說明在城市短距離出行中,共享單車對短距離駕車出行有著很好的替換價值。當“最后5公里“的駕車用戶越來越少,騎車用戶越來越多,城市的綠色出行水平也得到相應提升。 與此同時,根據高德地圖網約車數據分析顯示,2月底至今,5公里以內的短距離網約車出行也有明顯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可能與2月底開始的共享單車大規模免費和運營活動有關。 共享單車熱點區域擁堵緩解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高德地圖通過一線城市用戶騎行起終點,結合交通大數據發現,熱門的共享單車使用區域,擁堵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北京在工作日全天5個最熱的單車區域,三里屯、工體、日壇公園、呼家樓和國貿附近的擁堵指數下降了7.4%。廣州工作日全天5個最熱的單車區域下降了4.1%,深圳下降了6.8%。節假日與工作日的情況不太一樣,節假日期間北京和廣州下降幅度較小,只有1.8%和1.4%,而深圳達到了7.1%,甚至超過了工作日的擁堵下降幅度。說明共享單車的到來,對于深圳的交通改善更加顯著。 七成用戶騎行距離在2公里內,但最遠記錄為62公里 根據共享單車出行里程分布可以發現,90%以上的共享單車出行都集中在5公里以內。更具體來看,70%以上(除了成都是68%)的共享單車出行距離在2公里內,15%~20%的出行距離在2~4公里。可以說,共享單車很好地扮演了城市短途出行的角色。 雖然大部分用戶的騎行都是在2公里以內,但也有一部分騎行愛好者,騎車達到了駕車的出行距離。通過小藍單車提供的城市最遠騎行距離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小藍單車用戶騎行最遠達到了62公里。這名用戶從大屯路東地鐵站附近一路騎行到了八達嶺長城。從小藍單車用戶最長距離出行的目的地來看,用戶騎行的終點位置并不是交通不便的位置,大部分終點都是地鐵站附近。說明用戶遠距離騎行單純的是愛好或騎行游玩景區,而不是出于交通不便。 此外,小藍單車提供的數據顯示,5個城市的最長騎行時間,北京9.47小時、成都7.01小時、廣州6.01小時、深圳5.03小時、南京5.89小時,騎行時長都超過了5小時。如果不是騎行愛好者,恐怕很難有這樣的毅力。 你們使用共享單車替代了此前出行中什么場景?都在評論里交流一下:)
«
蝙蝠談人工智能:馬云不屑阿爾法戈李彥宏說電腦永遠比不上人腦
|
樂友擁抱消費者,聚焦新零售,在第九屆tjpa大會上大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