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摩拜單車、小藍單車真的是要氣死了,他們沒有想到還沒深入人心的時候,風頭就已經被搶走了。沒錯,這次搶走他們風頭的居然是那塊你放在包里,很少用但是能解燃眉之急的““充電寶。小電、來電、街電,這 3 個品牌只用了 2 個星期的時間就從資本手里拿到了接近 3 億的融資,瞬間將共享充電市場引爆,30 天內,出現了 15 家共享充電創業公司。但走在風口浪尖上,這門生意靠譜嗎? 據《創業邦》報道,拿到 IDG 和欣旺達億元 A 輪融資的街電科技 CEO 王哲在接受媒體報道的時候放出豪言,準備在 3 個月內燒掉 1 億元的融資來搶市場。他在訪談中表示,希望能夠把共享充電寶做成基礎設施,同時很欣賞摩拜單車胡瑋煒早期的一個口號,「創業失敗就當作公益了」。我們對于創業者的這份雄心表示贊嘆,但還是想說,共享充電寶它不是公益,也跟共享經濟相去甚遠。 目前輿論普遍認為,共享充電寶并非一個完善、成熟的商業模式,它所能提供的充電寶租賃業務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剛需。而且視圖通過鋪量,然后流量變現的模式也經不起推敲。
App 流量變現可以吧? 一個百萬日活的 App,每日的廣告收入能達到 5-6 萬元。看起來投入 1 億資金,確實可以獲得幾百萬的注冊量,但這幾百萬的注冊量能實現 100 萬的日活嗎?只有每天一借一還,才能實現這種打開率,但實際上,充電寶租賃這門生意,拿頭去讓用戶每天一借一還? 街電表示雖然現在用公眾號代替 App 的功能,但未來肯定是要做 App 的。所有共享充電寶項目都可以想象未來有流量變現的途徑。當 App 的安裝量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可以開啟 App 的流量變現途徑。 但就共享充電寶這個使用頻率低到用戶都忘了還的 App 來講,即便可以覆蓋百萬用戶、千萬用戶,它的 App 開啟率和使用時長也不會高到哪里去。我著急充電的時候,再過幾分鐘就要關機了,哪有時間看你 App 里給的推廣信息。
商業模式模仿共享單車? 街電 CEO 直言目前就是在模仿共享單車的商業邏輯,但共享單車這種商業邏輯是建立在用戶的剛需之上的,真正地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出行和簡易代步工具的問題。而共享充電寶是一個偽命題,它更像是一種對用戶急迫心理的場景綁架行為,它無法徹底地解決手機沒電的問題。因為手機沒電的問題與手機續航有關,而手機續航又跟電池技術掛鉤。想要臨時性地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充電寶,一個大容量、屬于用戶自己的充電寶或者是滿大街的充電線,而不是花錢去租一個充電寶。 當然,共享充電寶企業也想到了這一點,于是乎他們真正賺錢的項目出現了:租了充電寶,覺得很好用對不對?不想跑老遠來還對不對?好的,這個充電寶,直接賣給你!此外,搭配充電寶銷售的數據線也是利潤來源之一。著急充電的消費者,家里不僅多個充電線,還多一個充電寶。 而且,這個商業模式和共享經濟的概念不一樣。據風投內部人員透露,某個已經獲得投資的共享充電寶項目每投放 10 萬個充電寶,可以把接近 2 萬個賣給用戶。20% 的租賃變銷售轉化率,其實就是用機柜來賣充電寶和數據線,這跟共享經濟用了就還、物權臨時轉移、社會共享的模式差得太遠了。雖說共享充電寶模仿共享單車,但 ofo 和摩拜還從來沒有向用戶賣過自行車。 共享充電寶利用人們手機快沒電時的焦急心理,將充電寶在這一特殊場景的需求描繪成所有人對這一產品的需求,對市場進行了夸大。實際上,會擔心手機沒電的人都有充電寶或者數據線備用,真正需要去租充電寶的是那些充電寶沒帶,出門忘了充電,咖啡館沒有插頭的人。 同樣是共享經濟的打車、自行車,雖然經歷了資本的炒作,但最后都回到了服務大眾的落腳點。但共享充電寶(尤其是租賃充電寶類型的),大概是創業者和資本想多了。真正的共享充電,應該是像共享單車一樣,滿大街都是充電接口,而不是再往包里塞一個充電寶。
«
“網絡版銀聯”試運行:財付通和支付寶都首批接入
|
華為輸了專利官司 手機可能被英國禁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