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2-6 分類: 電商動態
聯想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 馬化騰舉例說,三一集團搭建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然后與騰訊云的云計算能力結合,把分布全球的30萬臺設備接入平臺,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遠程管理龐大設備群的運行狀況,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24小時內完成,還大大減輕了備件的庫存壓力。 也正是用了這些裝備大數據分析及預測模型后,三一集團不僅實現了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預測、運營支持,還實現了從設計、制造,到提供租賃和維護服務,再到大數據分析服務等一系列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有意思是,馬化騰整個演講過程中,并沒有像以往那樣談概念和造詞,反而是把騰訊這幾年互聯網+取得的成果秀了一遍,涉及到四大行業。 交通行業:騰訊和廣州合作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智慧高速收費站,駕駛員只需向攝像頭展示微信支付二維碼,經過云平臺存儲、處理,就可以后臺扣費、抬桿放行; 醫療行業:在廣州的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用了騰訊的互聯網+方案之后,病人從掛號、看病、取藥、付款到回診,完全可以在手機上一站式搞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據統計可以節省超過40%的時間。與此同時,騰訊還推進與院外60多家藥房實現聯網、數據互通,未來藥品可以郵寄上門,提前響應“醫藥分家“改革; 警務行業:騰訊利用大數據結合LBS技術,開發出了“LBS熱力圖“,形成一套利用大數據的預警系統,來解決大型活動中人流管理問題; 郵政系統:北京郵政,通過騰訊地址解析服務,可以很有效地提升郵政服務的地址匹配率,從90%提升到96%。也就是說,僅在北京人工干涉的包裹數量,每日從5000,迅速下降到只要1000單。包括包裹的退轉率,從8%降到6%。 當然,馬化騰在秀騰訊互聯網+成績的同時,也不忘談及以往的警句,比如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未來的互聯網,是人工智能在云端處理大數據等等。 在現場,騰訊研究院也發布了“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報告測算,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的數字經濟總體量接近23萬億,占2016年全國GDP總量近31個百分點。 最后,馬化騰還首次提到,在中國企業轉型數字化、走向數字經濟的過程中,騰訊仍將做好“連接器“的角色,提供一個底層的基礎能力,持續在AI、VR等新技術領域進行投入,把“互聯網+“上的核心能力:云計算、大數據、LBS、AI、支付、安全開放出來。 以下為馬化騰演講全文,經36氪編輯: 今天是第三屆的互聯網+峰會,大家留意到沒有?今年的互聯網+加了一個“數字經濟“。可以說,騰訊從2013年就開始積極倡導互聯網+這個概念。非常榮幸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里面,互聯網+被列入國家的行動計劃。過去的兩年,騰訊繼續積極地推動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 今年大會的一大特點就是,我們來到了浙江、來到杭州。大家知道浙江是一個制造大省,而且正如朱從玖副省長提到的,去年G20的20國集團峰會正是在這個場地舉行的,并發布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所以今天我們把峰會的主會場設在了杭州。 而且,也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許多傳統行業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參加我們的峰會,暢談互聯網+傳統行業的最新變化。 今天,我們也非常榮幸能請到浙江著名企業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先生、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先生來到現場。我們還有幸的邀請到周其仁教授,還有花了五六年時間撰寫了《騰訊傳》的吳曉波老師。也感謝我們的主持人,來自鳳凰衛視的陳曉楠女士,也在最近加入了騰訊網,成為我們騰訊新聞的一個核心主力。 再次感謝大家能夠參加今天的論壇! 我們過去談互聯網+,今天又談數字經濟,這兩個概念是什么關系呢?在今年“兩會“的一個媒體見面會上,我和記者們提到: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 經過這兩年,我們在各行各業推動互聯網+,并看到了一大批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果,不僅在大家熟悉的互聯網新經濟領域,很多傳統行業,他們積極地擁抱互聯網,積極地擁抱數字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所以,我也想在這里和大家有個簡單的報告。 騰訊這六年,從PC互聯網轉型到移動互聯網,微信成為大家人手必備的移動應用,它超越了大家熟悉的通信社交,我們創造性的在微信平臺里通過公眾號,通過二維碼掃碼,通過微信支付,連接線上線下。 我們還會繼續在這個基礎上,提供更多的生態環境,包括小程序等等,來幫助各行各業的開發者和他所在行業的傳統企業,和互聯網進行對接。 我們過去看到很多互聯網+的領域,比如說在交通領域,大家都知道過去兩三年,我在很多場合,不斷地呼吁國家對互聯網交通,像滴滴、優步等等這些新的事物用更寬容的態度去看待。我們今天很有幸看到,現在這個產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在交通領域,我們看到這半年來,共享單車又成為一個新的事物,這就是在短短的半年內發生的。所以,大家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橙色的摩拜、黃色的OfO,還有等等其它的共享單車,紛紛加入這個競爭。 我們再看互聯網醫療,有非常多的案例,其中一個案例就是我們在廣州的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用了互聯網+方案之后,病人從掛號、看病、取藥、付款到回診,完全可以在手機上一站式搞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據我們統計可以節省超過40%的時間。 我們還看到在其它領域還有很多案例,比如在公安警務方面,用我們的LBS大數據形成的人流熱力圖,我們在全國給超過50支警隊,過去一年有200多場大型的,包括像馬拉松、春節、元宵等活動,還有很多大型的展會和展覽,提供了人流控制的基礎服務。 圍繞大家都非常關心的電信詐騙和偽基站等等反電信詐騙方面,我們也為公安和運營商部門提供了我們的大數據能力,包括我們的鷹眼系統和麒麟系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我最近還了解到,包括郵政方面,比如北京郵政,通過我們的騰訊地址解析服務,可以很有效地提升郵政服務的地址匹配率,從90%提升到96%。也就是說,僅在北京人工干涉的包裹數量,每日從5000,迅速下降到只要1000單。包括包裹的退轉率,從8%降到6%。 這些小小的案例,我們都可以看到,互聯網和傳統這些行業結合,是有多大的威力。 所以,今年我們發布的“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這個數據和去年一樣,我們和我們的生態合作伙伴,包括京東、美團、58、攜程等等各行各業,共同對大數據進行融合,匯總出來這樣一種全國的、全景式的數字經濟地圖。 據統計,我們2016年的數字經濟GDP,大約是23萬億,占總體GDP31%左右。 我們還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個省內,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加1%,就業就增加近2萬人,兩者緊密相關的。我們還看到,數字經濟對消除城鄉發展鴻溝,以及助力精準扶貧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點我想談的是,過去我們談的都是互聯網+服務產業,比如大家有印象的,京東、新美大、58等企業參加過去幾屆互聯網+峰會時,我們看到更多提的都是第三產業跟服務業的結合。但今天我很想談談制造業。 大家知道,互聯網從服務產業入手,再到制造業,再到第一產業農業,這是個漸進的過程。今年我們已經看到有很多的成果。 在今年“兩會“報告里面也提到,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是制造業,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力。所以,國家提中國制造2025,包括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等等,就代表了這樣的趨勢。 這里我想提個典型的案例,就是三一集團。大家很熟悉的三一重工,它是制造業的代表,制造能力非常強。據我們了解,三一每5分鐘可以生產下線一臺挖掘機,每1小時可以生產下線一個風車。 但是,三一的商業模式不是賣完就結束,售后還要提供很多的服務,包括維修、故障響應、備件、庫存,等等。 最近,它和我們騰訊云進行了一個合作,共同搭建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把全球超過30萬臺重型機械設備,聯網連接起來,實時采集超過1萬個參數。這樣可以令任何地點的設備出故障時,都可以立刻感知,2小時到現場、20小時解決問題。 甚至,它的商業模式也從過去制造業轉變成服務業。比如說有個施工單位他可能買不起這么大型的設備,沒關系,你可以租賃,這里還帶動了租賃服務業,甚至帶來了一些供應鏈的金融。 所以可以看到,傳統制造用信息技術實時聯網之后,它整個和客戶的生產關系和商業模式都會發生變化。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點。 第二個案例叫通威股份,它的母公司叫通威集團,它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生產企業。大家覺得“哇這個很傳統啊,怎么跟互聯網結合呢?“對,它在2015年提了一個“互聯網+水產“的概念,很創造性的通過微信的企業號,比如說叫“魚苗通“和“魚價通“,來銜接魚苗企業和需求方,包括養成了之后的成交。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一個號叫“魚病通“的應用。通威創造性的利用類似滴滴LBS的模式,又加上共享經濟的方式。比如說,你一個池塘里養魚,發生了魚病,你可以直接點APP,就近尋找離你最近的魚病專家,而且可以在線看專家的用戶評價,把需求對接起來。 這個案例非常有創意,你可以看到多么傳統的企業,只要能用好互聯網,就可以迸發出很大活力。甚至消費者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和APP,選擇他喜歡的個性化魚苗,然后再通過網絡觀察水質、喂養情況,最后將定制養成的魚買下來,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典型的互聯網+案例,將傳統農業生產與消費者打通。 當然我們也看到,其他很多傳統行業也在積極的進行數字化轉型、探索創新業務模式、挖掘新增長動能。 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都開始向互聯網轉型,我們也看到服裝行業,如紅領集團,鋼鐵行業的寶鋼、汽車行業的長安,也包括在座的娃哈哈,也在積極的探索怎么對智能制造以及數字營銷等方面轉型。 我還記得前不久看到楊元慶董事長的媒體談話,他談到聯想的PC制造未來是要轉向設備加云、加AI轉型。他創造性的提出來三個PC的概念,從過去的個人電腦變成個人的計算、個人云,甚至進一步就是個性化計算和個性化云。 同樣是PC,縮寫都一樣,但是后面的內涵是完全不同,從過去孤立的終端變成一種完全聯網的、個性化的計算能力,而且是云的服務。我覺得這個是一個趨勢,也是大勢所趨。 最后一點,騰訊在這里面的角色怎么扮演的呢? 因為之前我參與央視對話欄目的錄制,大家在討論說,未來的趨勢是云,還是人工智能,還是大數據。我說,都可以整合在一塊兒,未來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一句話把四個詞全部涵蓋起來了。 對于騰訊來說,我們定位就是堅持做好連接器,我們希望連接各方的優勢,我們會支持企業走向數字經濟。所以,我一直在講,騰訊有所為,有所不為,到底哪些是該我們做的,哪些不該我們做。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提供一個底層的基礎能力,比如說像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這些技術。 具體來說,還包括像地理位置信息,所謂的LBS,很多人都在用,包括人工智能最近非常熱,騰訊也開始在AI領域發力,并在全球圍棋AI大賽取得了冠軍,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成績。 包括在移動支付方面,騰訊也處于領先地位。大家知道通過微信的支付,我們不僅是支付,還包括對傳統行業的會員、客戶CRM的管理等方面都是打通,我們也開放了安全領域的相關能力。 總的來說,騰訊其實是定位在底層,希望提供很多基礎的零配件和連接能力,來支持各行各業的傳統行業,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共同攜手共進。 最后我預祝本次峰會圓滿成功,也期待后面的分論壇各位嘉賓們分享,你們在所在行業的精彩案例和觀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