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資金危局的樂視再次卷入風口浪尖。這一次,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其控股的打車平臺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表示,樂視挪用易到資金13億元,導致易到資金問題惡化。 既然錢是樂視用,為什么以易到的名義貸款?貸款主體是樂視子公司易到,但資金大部分被用于樂視業務,這也引發外界對于此次聯合貸款金額高達14億元是否合規的討論。 其實,上述做法是否合規取決于兩個層面,一是易到在銀行抵押貸款時,是否對資金用途進行了限定,其次是,易到樂視兩個主體間對資金的使用是否達成了一致。而上述兩點則取決于雙方以及銀行簽訂的合約細節。樂視的聲明,指出當時樂視易到與委托方已明確約定,該筆資金用于包括易到及樂視控股的日常經營資金周轉。 根據雙方的口誅筆伐,不難推斷出整個事件的邏輯。雖然是國內互聯網專車行業的鼻祖,但由于滴滴、U ber等后來者的野蠻擴張,易到在2015年陷入低谷。2015年10月,樂視汽車以7億美元獲得易到70%的股權,成為易到的控股股東。 資本市場上,從來沒有農夫和蛇的故事,這樁交易也不例外,交易雙方各有商業算盤。有了在汽車和互聯網出行上的完整布局,對于樂視來說,無論是對發展自己的電動汽車還是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都是件好事。根據曝光的交易方案,樂視付出的真金白銀有限,樂視先付30%的現金,基本也就是2億美金出頭的錢,剩下70%按股票等價折算,成交價為60天的均價,一年后成交。對于易到而言,樂視為易到帶來了資金和生態資源,比如樂視手機可幫助易到觸及用戶,提升了易到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由于兩家公司的“燒錢“性格,注定這場蜜月淪為敗局。首先,兩家公司均戰線過長,鋪的攤子太大。其次樂視與易到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易到資本緊缺時往往也是樂視最缺錢的時候。但因為樂視相助的易到,過了一段好日子。2016年6月,易到宣布日訂單量達到了百萬。可惜好景不長,樂視資金鏈危機早已暗潮涌動。 問題來了! 如果以樂視名義貸款,則樂視網的股價承壓,資本市場打臉。以易到這種現金流公司貸款就成為不二選擇。易到作為一家純互聯網公司,如果單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話,銀行未必痛快,所以易到及樂視控股共同申請貸款,由樂視控股名下樂視大廈提供抵押,聯合貸款金額高達14億元。 貸款下來后,樂視也深陷債務漩渦。2016年11月初,樂視手機欠供應商百億資金的消息在市場中流傳,樂視網股價暴跌7.5%。11月6日,賈躍亭發表內部公開信,承認樂視存在資金鏈緊繃,樂視危機走到前臺。而2016年年初以來易到大力推廣的充返,將易到推入了一個資金鏈的“深坑“。2016年11月媒體曝光易到拖欠客服供應商款項總額已達5000萬元。面對危機,雙方分配的結果是,易到1億,樂視控股及樂視汽車,13億。 貸款主體是樂視子公司易到,但資金大部分被用于樂視業務。在目前法律法規下,樂視及其控股子公司易到這種聯合貸款方式本身有可被操作空間。所以面臨的“涉嫌騙貸或挪用貸款“合規風險較小。 雖然如此,由于易到并非樂視全資子公司,周航反目,暴露出樂視集團的內部控制和關聯交易問題,不啻于一樁丑聞。民營企業集團往往伴隨著內部關聯交易,可能通過對下屬某家子公司的控制來對其它實業子公司的一些冒險行為進行支持,甚至出現“補窟窿“的現象。雖然問題能暫時掩蓋甚至緩解,但風險不斷積聚,一旦某個子公司或環節出現問題,就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集團的整體流動性,最終有損于整個集團的根本利益。 不管真相究竟如何,這兩家曾經的領域弄潮兒重新放在聚光燈之下時,已經物是人非。樂視、易到互相揭底后,雙方均遭遇聲譽危機,兩敗俱傷,已經緊繃的資金鏈更加雪上加霜。 很少有一家中國企業如樂視這樣一直走在巨大的質疑成長之路上。樂視擴張太快,媒體負面新聞太多,且旗下大部分業務耗損的資金額過于龐大,樂視整個體系窟窿巨大基本成為共知。若不改變觀念,以目前的現金流及業務推算,樂視錢荒仍會此消彼長。缺乏爆款產品,生態落地無異于癡人說夢。只有回到聚焦主航道的業務邏輯上,樂視才有可能經歷過冰與火的考驗。 為司機兌付薪水是打車平臺維持運作的最基本條件。近兩月以來,多地出現易到司機無法提款的現象。易到正迎來其創立以來最困難的局面,無論在乘客端抑或是司機端均遭遇信用危機。此前的充返模式難以維繼。如何將過去一年埋下的資金窟窿填上,恐怕是易到最大的考驗。寄希望于樂視的資金輸血,早已是一地雞毛。從樂視的角度來說,當初收購易到原因之一即配合樂視造車的業務,但鑒于后者的現狀,易到、樂視汽車的協同灰飛煙滅。易到究竟能憑借什么力量從坑里爬出來?恐怕難逃再次被出售的命運。
«
Model 3將量產 特斯拉老款車高端漲價低端打折
|
TE于CEATEC 2016展出TE VR滑翔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