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監管的加強,網貸行業進入下半場,P2P平臺的退出勢頭也在加劇。3月,網貸之家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正常運營的平臺數量已經下降至2335家,而停業及問題平臺有七成良性退出。然而校園貸的“退燒“似乎并沒有停下的跡象: 4月18日,麥子金服B輪融資發布會上,董事長黃大容公布,旗下平臺名校貸將在技術系統工作調整完成后,于7月1日起暫停新增校園網貸業務,轉向校園公益事業。 至于此番調整背后的原因,名校貸在其官網發布的公告里做出了如下解釋:“當下校園網貸行業發展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一些錯誤使用校園網貸的現象,給這個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隨著近期銀監會對于校園網貸的監管政策出臺,校園網貸市場正在逐步有序的停止和整改,因此,名校校園貸也將在技術系統工作調整完成后,暫停新增校園網貸業務。“ 有數據統計,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信貸規模2013年為11.5億元,到2016年達到801億元,4年增長了近80倍,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要遠高于以往。新生代的90后、00后們對于消費和借貸的觀念已經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需求總要有一個出口,曾經的信用卡,近兩年的P2P都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少數的惡性事件不能否定很多大學生本身是非常優質的金融用戶。作惡的不是校園貸,是一些頂著“校園貸“帽子的“高利貸“平臺。況且,奢侈消費可能只是少數學生貸款的目的,還有一些專業需配套的高價學習用具,學車、學外語、創業等都會產生貸款需求。尤其是在教育培訓方面,如能充分發揮“校園貸“的作用,則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減輕學生的壓力和家庭負擔,培養學生的獨立和信用意識。同時,銀行與學校等主體也要反思,學校助學金覆蓋面是否完善,銀行產品是否忽視了大學生群體。 對于校園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校園貸仍有存在意義。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認為,校園貸是一把雙刃劍,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借貸平臺的資金監管、資質審核、信息共享等做出詳盡規定。
«
北京街頭再現共享電單車:5公里內2元
|
國際慈善大使陽蕾參加美國總統特朗普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