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創業就像嚼玻璃,慢慢你會喜歡上自己血的味道“。誠如斯言,個中艱辛,冷暖自知。創業就意味著沒有周末,沒有休息,即使呈疲累狀也得像永動機一樣,時刻保持高度警備狀態。與此同時還得端著,用傲嬌來掩蓋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部位。 4月20日,筆者去創業大街【朝圣】,被一組畫風激勁卻不失可愛的宣傳所吸引,就像《皇帝的新裝》中的小男孩,一語道破天機。不僅西少爺肉夾饃包裝袋上會有“別裝體“的段子,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所有廣告也都會出現“創業不易 別裝了“主題系列內容。另外,還有十多家知名創業者通過視頻的形式分享“創業過程中哪些事不能裝“。 下圖就是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南廣場大屏播放的廣告 內容形式頗為貼合當前創業公司的“裝“事。細看“別裝了“系列主題宣傳頁,我們會發現,有暢捷通字樣的公司,無疑,這是該公司策劃的。暢捷通是用友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暢捷通成立7年來一直以獨立品牌運營,2014年6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目前,暢捷通擁有最大規模小微企業付費用戶,軟件企業用戶超過114萬,云服務企業用戶超過225萬。 從視覺效果以及文案來看,這次事件營銷無疑是成功的。暢捷通辛辣的指出了,當前創業公司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企業缺乏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細分領域的管理能力也有所欠缺。 找到痛點該如何才能解決,讓用戶痛點變成爽點呢? 小微企業形式嚴峻:新經濟形式下的彷徨 小微企業雖然機制靈活、適應性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但也普遍存在著管理水平普遍落后、抗風險能力弱等先天弱勢,容易在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下陷入被動。小微企業的發展近兩年因成本上升和外圍經濟環境變化而明顯減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影響力不斷延伸至傳統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在此影響下,絕大部分傳統企業都已經展開了線上線下并行的業務模式,通過線下的傳統渠道去分銷,通過線上渠道天貓、淘寶、京東開店,通過社交網絡、微信公眾號建立自己的粉絲群進行營銷。但這能說一個企業就轉型成功了嗎? 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賦能科技,利用互聯網轉型,很多時候學到的只是皮毛。 因為筆者發現,很多互聯網創新項目或者APP項目,都是關注注冊用戶數,關注日訂單量,而沒有會員,沒有社交互動,沒有實體店的融合,沒有大數據和金融。這其實蠻可悲的,不要到頭來讓傳統企業笑話我們互聯網+企業原來都沒有真正的+。 正如暢捷通總裁楊雨春所認為的,四個指標可以衡量一家企業互聯網化的水平。第一,數據驅動;第二,用戶主導,即C2B或C2F;第三,組織創新;第四,企業互聯,包括企業內外部的互聯,企業產業鏈之間的協同。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對于企業,再不創新再不二次創業,真的就要被淘汰和淹沒了。對于傳統企業而言,互聯網+的落地設計師就是O2O,將電子商務、線下實體和移動Mobile進行無縫融合,而讓這個O2O不是一次簡單的O+O,而更多是一次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 由粗放向集約化轉型:人、財、貨、客一體化管理成為當下小微企業必經之路 在筆者看來,小微企業的“新生意“之所以道路艱難,根本原因在于想改變,但是在具體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又走了原來的路子。思維轉變后需要在“新運營““新管理“的支撐下去實現。 目前,暢捷通的產品服務全部圍繞實現小微企業的“新生意、新管理、新運營“的需求進行提供的。暢捷通云面向小微企業提供財務及管理服務,結合小微企業生意社交化、個性化、服務化、小量化的新特性,通過整合云財務、云進銷存、云協同等應用,打造人、財、貨、客一體化的新型生意管理模式,幫助小微企業在轉型中實現互聯網化的運營,實現轉型新經濟,管理新生意。 “我們發現如果要推動企業使用,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應用。“暢捷通總裁楊雨春表示,我們希望今年在云服務應用上有重大突破,即徹底解決用戶的痛點。比如說好會計,將會重點去推票財稅一體化,從前端的發票到后面的一鍵報稅,將票、財、稅全部打通,提供小微企業智能化的云財務應用。 在針對小微企業人、財、貨、客一體化管理方面,暢捷通T+和電商通針對線上線下一體化,提供與電商的無縫對接的,從訂貨的確認,到后臺的庫存實現了實時和無縫的連接,企業不僅可以看到存量的情況,甚至是終端的庫存數據都可以實時掌握。這徹底改變了原有企業異地的門店、線上的渠道只能通過手工方式去核對而容易出錯或遺漏的問題。 第一階段,暢捷通將為小微企業管生意,即幫企業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效率。“下一個階段,我們是希望幫小微企業“做生意“,即為小微企業增加生意收入。當暢捷通平臺上出現更多千萬級別的小微企業后,也將產生更多的商機。“楊雨春表示。 在他看來,企業服務對用戶而言,一是幫助開源,帶來收入;二是節流,幫企業降低成本同時提高效率。而暢捷通將為小微企業提供商業基礎設施,幫助企業解決從技術到管理的一切難題。 企業服務市場:未來潛力無遠弗屆 提到企業服務市場,很多人喜歡用中美產業發展對比。美國互聯網興起的時候,經濟增速已趨于穩定,企業需要利用信息化去優化供應鏈效率以提升競爭力,所以美國的互聯網發展,天然和產業結合,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幾乎同步興起。 中國互聯網興起時,經濟高速增長,優化產業效率不是最迫切的,而改善生活服務體驗相對更是個痛點,因此消費互聯網率先獲得發展。然后國內經濟增長來到拐點,企業過去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迫使企業關注產業互聯網釋放的增長紅利,就像網購、O2O等國內發展都較美國、日本高出一大截,根本緣由是國內經濟發展歷程中,痛點較多,反而更有助于行業發展,企業服務市場也是如此。 再加上經濟大環境在供給側對效率的追求,可以說國內當前企業服務市場發展的有利條件比較聚集,產業互聯網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當然,如果說企業級市場格局已定確實也為時尚早,畢竟這個市場從2016年剛剛開始爆發,整個市場規模仍在井噴式增長中。 有分析指出,企業級市場將會是未來五年里最大的機會風口,這一市場規模在千億元級別。而且,企業級市場不會像面向個人用戶的服務那樣快速普及,但是,一旦形成突破口,企業市場用戶卻有著很強的粘性和持久力。所以,從暢捷通的爆發來看,迅速建立起的巨大優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形成一道強者恒強的護城河,甚至成為贏家通吃的開闊地。
«
王進離開百度。下一個是誰?
|
戳破“互聯網+”的窗戶紙 人人都可以“+互聯網”
»